2013年10月1日星期二

有没有一首歌叫谷歌?

上周谷歌(Google)刚过了成立15周年纪念日,在这个大数据时代,她替无数的网友解决了无数的难题,甚至有人表示没有了谷歌寸步难行,于是她被网友尊称为「谷歌大神」。人们对谷歌的依赖不断增加,最近的例子是谷歌一系列的网上服务于今年八月十六日晚上突然中断了数分钟,在谷歌宕机期间,全球网络流量锐减约四成。

在马来西亚,自从2011年时任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大马时出现「与他一起温家宝阁下」的欢迎横幅后,谷歌翻译就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笑话。而最近的国民服务网站也闹了这种笑话并且还被报章刊登出来。于是赶快上网点击国民服务的官方网页的「简体中文」版本时,发现首页「1 Hasrat 1 Semangat 1 Tekad」变成了「精神欲望111测定」(恕我孤陋寡闻,我知道有语文测试,不知道「欲望」是可以「测定」的)、「orang awam」是「门外汉」,还有内在文章的翻译也狗屁不通。其他语文如英文也一样明显是直接采取网上翻译。其实不只是国民服务,其他政府机构网页如旅游部也是如此。

 

有个故事是说某个学生懒惰做功课,可不交功课又怕被老师惩罚,于是东抄西凑,以为老师要改班上五十位同学的簿子,大概会草率地每本作业一勾而过,不会仔细检查。孰不知认真的老师为了学生的进步,详细斟酌每字每句,发现这个孩子因敷衍了事而错误百出的句子,气得七孔生烟。

我国的官方机构就像这个敷衍了事的孩子,不愿意专业地把马来文翻译去其他语文,而把网上翻译当作万事通,以为随便做了一个链接当作功课交上去就可以给民众交待了。孰不知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心也是通透的,在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根本无法骗得了人。

政府机构的这种态度,根本只是跟随中文崛起的潮流来凑热闹,并非有心地对待马来文以外的语言使用者。从以前昙花一现的机场华语播音,到教育大蓝图的边缘化母语学校,还有在官方场合和网页非马来文的使用,我看不到政府的真心。谷歌大神不是万能的,谷歌翻译固然是笑话,但错不在谷歌,而是官方公然蔑视其他语言使用者。我国独立了56年,这是令人无法接受的悲哀。

变相剥削的政策

在庆祝马来西亚日前夕,首相纳吉提出强化土著经济政策,林林总总的措施令人眼花缭乱。

首相纳吉在推介礼上说政府强化土著不会忽略或影响其他族群的权益,这个说法笔者极不认同。以教育为例子,虽然副首相教育部长慕尤丁认为,在《国家教育大蓝图》中并没有明文列出要消灭国民型小学的字眼,呼吁华社不必担心,然而实情是否如此?

从上一任教育部长拿督斯里希山慕丁提出的「2006至2010年教育发展大蓝图」(PIPP)开始,就把国民学校列为「首选学校」。这样其实就等于变相剥夺 非国民学校的资源与基本权利。以教育拨款来说,在第九大马计划(2006年至2010年)中,华小生虽然占了大约百分之二十一,但华小所获得的发展拨款只有区区的3.6%,而国民小学学生占了大约百分之七十五,但发展拨款却占了百分之九十五。

忽略国民型小学需求

如果依照公平分配教育发展拨款的原则,即使政府只是分配「区区」百分之十给华小,在第九个大马计划下华小就会多获得大约三亿令吉的拨款,相信足以解决所有华小发展所需的经费。学校为了长远的发展,往往需要筹以百万令吉数的款项,这对华社来说不只是负担,而是足以压垮华社的重担了。另外,由于不是「首选学校」,申请建新的国民型学校和迁校也困难重重,使到大多数城市的华小孩子不得不委屈地挤在狭小的课室上课。加上课程设计等都主要以国小为蓝本,就很容易忽 略了国民型小学的需求。

在华小国文节数上,笔者认为董总所坚持的180分钟是正确的。多了六十分钟的国文时间,就是减少了以华语为媒介语的科目的时间,那就必须派更多国文教师来华小。而通常国文老师几乎都是不谙华文,当人数众多时校方就被迫让这些教师教导副科,结果变相的剥夺了国民型小学学生学习母语的时间。

由于国民型学校不是「首选学校」,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师培训制度,只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办法,师资问题总是无法解决,不谙华语的教师越来越多(看看最近当局已经培训好了的460位华小教师枯等数个月都无法填补空缺)。长久下去,多数华小的硬体发展停滞不前,而课程上和师资安排又面对问题,变质只是迟早的问题。

闭门造车无法创奇迹

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往往足以变成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就是「蝴蝶效应」的威力,只不过需要长远的时间才能看到作用,但到时已无法挽回。

因此,只要政府的思维还停留在以种族和宗教「分而治之」的方式,就是对弱势群体不管在经济、教育、宗教还是文化上的剥削。政府应该认识到,虽然我国有不同种族,但作为同一个国家的人民是一荣俱荣、一枯俱枯的,每一个种族都无法用闭门造车的方式来创造奇迹。唯有不分种族和宗教,而是根据人民的需要来扶助才能达到提升土著(和非土著)的目的。

希望有一天,马来西亚不再有土著与非土著之分,那才是真正的「一个马来西亚」。

刊登于2013年9月23日《南洋商报》言论版(http://www.nanyang.com/node/566182

孩子更需要家庭教育

日前又发生一宗学生自杀案。近年来学生自杀的案例似乎越来越多,直让笔者看了心惊胆战。

笔者有一学生的父母因外遇而闹离婚,给这个孩子很大的打击。这位聪明伶俐的学生平时乖巧又勤奋,成绩也不错,但因为父母离异造成内心有很大的困扰而不愿意上学。父母见了辅导老师后才讶然发现,儿子因他们时常吵架而心裡异常烦恼,一直渴望父母能够和好如初却事与愿违,进而有自杀的倾向。儿子曾经认为自杀可以挽救父母的婚姻,所幸同学发现他有这个念头,及早通知辅导老师。而这对父母一直以为孩子只是面对课业压力才抗拒上学,却没有料到孩子一颗细腻的心早就因父母的感情问题而受伤。父母没有真正瞭解孩子内心的感受,差点酿成悲剧。我猜想,这样糊涂的父母会有多少呢?面对家庭问题彷徨无助的孩子是不是也很多?

现今社会,尤其是住在城市的父母为了面对高涨的生活费,要养家糊口或赚取更多金钱而把大部份时间都放在事业上,几乎没有好好去陪伴和了解孩子。台湾师范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的黄迺毓教授曾说过:现代父母很矛盾,为了让孩子更多才多艺,必须赚更多钱,为了赚更多钱,就越没有时间陪小孩,把父母的角色交给「代理父母」。结果,每天回家后签完联络簿就睡觉,完全没有沟通时间,孩子出状况时,父母往往是最后一个知道的人。

「代理父母」是谁呢?就是女佣、补习班与安亲班和手机与平板电脑。一些父母安排孩子在放学后直接送到安亲班和补习班,孩子一整天都见不到父母,这也是很普遍的现象。富裕的父母捨得花一大笔钱请佣人照顾孩子、让孩子上最贵的补习班与学习各种才艺、买最好的文具和手机,以为这样就是给孩子最好的,孰不知孩子需要陪伴才是最重要的。笔者甚至遇过某家长完全把教育和陪伴孩子的责任推在学校和安亲班老师身上,彷彿自己是个局外人,对孩子没有任何责任,真是令人目瞪口呆。

华人家庭孩子数量减少并没有带来质量的提升,反而因社会快速变迁使到孩子更容易面对压力和面对更大的压力,在成人没有察觉或者缺乏引导之下心灵更加脆弱。孩子彷徨失措时,或许在他心中自杀是一种最好的办法来逃避或者改变现有的局面。

小学生身不由己,很多事情都需要依靠成人来完成。而身为大专生,似乎可以自主了吧?但我们发现随着平板电脑与手机科技的发达,社交网站与线上游戏等应用服务的发展百花齐放,创造了无数的虚拟世界,间接造成沉迷于此的「宅男」和「宅女」越来越多。他们往往不善于表达与分享,甚至不愿意诉苦,以致容易钻牛角尖。其实想一想,现在大专生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是不是从小就养成的?父母的教育方式造就了这些大专生的价值观与抗压能力,所谓的「草莓族」不只是新一代年轻人的问题,父母更是责无旁贷。在越城市化与科技越发达的时代,父母的教育与陪伴更重要,因为孩子面对的挑战更多更复杂。

「代理父母」绝对无法代替父母的角色,唯有家庭给予足够的安全感与信心,以及在与孩子日常生活的互动中培养正面的价值观才能让孩子活得开心。对有些家长来说,赚钱与陪伴孩子是两难的抉择。除非没有选择的余地,不然再困难也应该把时间留给孩子。现代父母不易为,希望我们不要等到像日本社会那样,自杀成为一种风气后才来感叹。

刊登于2013年7月24日《星洲日报》言论版(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29423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