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世界都在关注英国王室大婚的时候,有一群被称为“共和派”的英国人表达了这样的“不和之音”:因为有些人姓温莎、跟姓温莎的人结婚,就可以作为这个国家主权的代表,一辈子过着奢华的生活,这完全违背了民主的本质。事实上,英国王室的影响力今不如昔,要求废除王室的声音也一直存在。即便如此,英国人仍然不打算抛弃王室。是什么让英国人有如此坚定的“王室情结”?
从“王权至上”到“政治花瓶”
《大宪章》赋予了英国王室继续存在的特殊理论和法律基础
实际上,英国关于王权的特殊传统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1215年,当时通过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件,那就是《大宪章》。这个大宪章把原先已有得国王与贵族约定俗成的契约关系,第一次转化为明确的法律条文。也就是说从习惯法变成了成文法。这种契约精神和原则,为以后的英国人提供了一种用和平谈判和相互妥协的方式解决政治问题的智慧,并成为对君主权力进行限制的永久见证,从而奠定了英国自由宪政制度的最重要的基石。
《大宪章》,许多人认为它是英国几百年来国体的奠基石,甚至也有人认为,它是人类历史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宪法。从《大宪章》里边引申产生出来的一些原则,如人身保护的原则,没有代表不纳税的原则,法治原则;不仅对英国,而且对西方乃至于全世界的民主、法制观念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大宪章》的基础上,资产阶级革命后通过的1689年《权利案》(全称《国民权利与自由和王位继承宣言》),则进一步确定了近三百年来的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政治结构。相对的,在对王权进行限制的同时,也赋予了王室继续存在的特殊理论和法律基础。
和其他欧洲王室一样,英国王室是形同虚设的“政治花瓶”
在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之下,国王没有实权,任命经议会选举产生的内阁、颁布议会通过的法律、罢免遭议会弹劾的官员,都是象征性的礼仪程序。而任命上院议员(主要是贵族)、授予爵位、代表英国主持对外对内重要庆典仪式、作为名义上的三军统帅对外宣战也都是形式上的。
在当今西方世界中,英国王室是最古老,但也许是最有生命力、最具活力的。从王室的角度考察,它深刻地认识到,要想生存就必须顺应历史的潮流,所以它总是多做些有利于现存秩序的事情,以争取人们的好感。它的合法性早就不再源自“王权至上”。设若王室不能为巩固现有秩序效力,谁还需要它呢?
英国人不抛弃王室的五个原因
英国的王室(一定程度上,也包括欧洲及东亚、东南亚诸多的王室)在当今的民主社会体制下依然能够存在,这说明它的确拥有相当的生命力。
女王只在每周二下午与首相举行例行见面, 听取国事汇报,但这种所谓的“周报”只是 例行公事。 |
英国政府真正的最高领导人是经全民选举所产生的议会多数党的党魁,即自然的内阁首相。首相通过民选产生,掌握最高行政权力。国王(女王)只是并在每周二下午与首相举行例行见面,听取国事汇报,但这种所谓的“周报”只是例行公事。
首相对内阁负责,对所在党派负责,对议会负责,最终对选民负责。政府工作做的不好,民众可以开骂,进而通过下一轮投票选举让多数党下台。从撒切尔夫人到梅杰再到布莱尔,从保守党到工党又到保守党,政府和政权可以更迭,但最“正统”的王室却只有一个。君主是中立的、超党派的。人们对真正掌权的政治家不乏不满,当权者少了威望,一些人自然便把他们的信赖转移到王室身上。
王室“统而不治”,信守不干政原则,在和政党关系上都保持很节制的态度。在平衡利益上则可充当最佳调节者角色。假如发生执政和在野两党争执不下的局面,总需要一个调情者居中涡旋,而这个角色最好的人选就是英国国王。
《国王的演讲》中,刚对着广播完成了一次 演讲的乔治五世在呵斥结巴的儿子时说,王 室成员已经变成了演员。 |
在现代,君主制得以延续的部分原因是,君主已经成了国家和民族的象征;对英国人来讲,除了怀旧意义之外,王室还是日不落帝国的民族象征,在维护国家形象、稳定统一等方面仍具有影响力。而在欧盟日益一体化的过程中,王室的存在,有利于保持英国独立的“民族身份”,保持一种连续而稳定的传统价值观。
《金融时报》的文章认为,对普通人来说,“共和”追求的政治目的听上去很疏远,象征特权和传统的王室明星却容易让人着迷:凯特从灰姑娘变公主的传说;风度翩翩的王子和盛大婚礼。他们正上演人们难以拒绝的豪华真人秀。
英国王室历史学家拉法尔-海德尔-曼库认为,不像一些共和制国家那样有自己的国庆节日,君主立宪制国家往往将王室变成整个国家庆祝活动的中心。英国王室是整个国家最大的象征,因此王室婚礼这样的事件往往会成为国家节日,把国家团结起来。
就如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前主编比尔•艾默特所说,英国人对王室的感情就如对崇敬的历史建筑一样,“一旦坍塌,人们必然感到惋惜”。
在大受好评的奥斯卡获奖电影《国王的演讲》中,刚对着广播完成了一次演讲的乔治五世在呵斥结巴的儿子时说,王室成员已经变成了演员。但是,正是这一事件,显示了王室对于民众情绪和心理提振的重要性。
戴安娜王妃是王室从事公益活动的典范。 |
作为象征物,王室必须付出一个不小的代价,那就是它的每个举动都必须在象征的意义上是正面的,必须符合英国人对它的道德期待。而英国王室非常注意利用王室成员的影响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在现代英国社会中发挥了凝聚力的作用。
1997年戴安娜王妃不幸逝世,曾是英国王室在二十世纪下半叶所遭遇的最大挑战:这个家族才刚刚刚经历过三段失败的婚姻,女王的三位孩子不是离婚、就是分居。王室在英国的一度跌到70%以下。
戴安娜王妃玉殒之后,女王曾与英国首相布莱尔密谈四个多小时。之后布莱尔表示,他支持王室,但是王室需针对时势进行改革,尤其在威廉王储这一代,英国王室若不改革,即将被历史和社会遗弃。此后,英国王室严格要求自己,在道德操守上,在王室的花销上,都改变良多,从而重新赢得民众的信赖和支持。这也是当代英国王室的又一重大意义:传达快乐、幸福、稳定、勇气甚至上流等英国人所信奉的价值观。
王室还可作为日不落帝国的荣光残痕
“如果能穿越时空,你会发现展现在全球面前的威廉王子大婚简直就是其祖母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64年前婚礼的翻版。”路透社在翻阅历史档案后这样形容。该报道28日称,王室形式化的东西毫无改变,世界版图却与过去截然不同。当时地图上还能看到坦噶尼喀(今坦桑尼亚的一部分)这样的地名,现在只能勾起人们对殖民时代的回忆。
大英帝国解体后,为了维系各独立国同宗主国之间的联系,建立了英联邦。许多独立的国家先后加入了这一组织。女王充分利用自己的影响,强化各成员国之间(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南非等)的团结,不断发挥积极作用,受到人们尊重。
尽管是名义上的,但是作为“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及英联邦国家的共同象征,英联邦国家只要一提到英国女王都是致以很高敬意。大不列颠是曾经是辉煌一时的,他建立的日不落帝国曾经让全球的各个角落都插着大不列颠的国旗,这个影响在心理上是巨大的,他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君主制的影响。
要是把英国国王给废除了,无形当中在国际舞台上就少了一种联系其他英联邦国家的纽带,这对英国已经处于一个二流国家来说在国际社会上是很不利的。
王室成员“与时俱进”,亲民而又开放。而 威廉王子吸引全球媒体的大婚典礼,也又是 一个与民同乐,将家族喜事化身国家节日的 又一契机。 |
在今日世界民主潮流的影响下,民众渴望透明化。王室顺应时代潮流,主动公布每年开支帐单,详细到每一次乘机旅行的费用,事无具细都一一列在互联网上,供纳税人查阅监督,此举深受公众好评,为王室赢得了不少政治分数。
王室还力尽所能为国家开源,英国王室在2009至2010财年,从政府得到近400万英镑的出访费用和1500万英镑的白金汉宫和温莎堡日常维护费用,两项支出均少于上一财年。他们还通过开放白金汉宫以吸引外国旅游者等。
最近伊丽莎白二世在Facebook上开通一系列官方页面,向该网站的5亿用户提供关于她的活动的日常更新。在Facebook页面上,84岁的女王将出现在视频、照片和新闻之中,同时出现的还有英国王室其他成员,包括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用户将可留言。王室成员“与时俱进”,亲民而又开放。而威廉王子吸引全球媒体的大婚典礼,也又是一个与民同乐,将家族喜事化身国家节日的又一契机。
结语
卡尔•马克思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之所谓为王,是因为他周围的人愿意称他为王”。欧洲国家一般都有悠久王室历史,王室对它们来说是一种存在了将近一千年的情结,代表了一种从古代延续至今的制度与文化。王室家族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历史博物馆,是欧洲国家文化的活化石和活招牌。
摘自凤凰网 - 自由谈·越谈越自由·第395期
祝福威廉王子和凯特幸福美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