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1日星期一

摧毁国家的国阵!

2013第一天,新的一年精神气爽,祝大家新年愉快~

一如往常打开报纸,看到两则新闻报导:


第二版的新闻「万车跨年淹莱纳斯」顺利举行,人民继续反对莱纳斯,以及死都要维护毒厂的国阵政府。

第三版有首相纳吉的新年献词,他说:

国家和孩子的未来非常重要,我们不能豪赌或把他们当作试验品;建立一个国家需要不断的努力和清晰的方向;摧毁国家仅需短时间,但其影响是深远的。

哦,这难道不矛盾吗?

一边厢说国家和孩子的未来非常重要,另一边厢却设立万恶的辐射毒厂莱纳斯和边佳兰石化厂,把人民和孩子的健康和性命典当掉!一边厢说不能豪赌或把他们当作试验品,另一边厢却在利用《教育大蓝图》把教师和孩子当作试验品、利用毒厂把人民健康当作试验品。

建设一个健全而繁盛的国家需要不断的努力和清晰的方向,这话没错,但却无法从国阵的政策看到。不管是经济、教育、行政、治安等都看不到一个清晰的大方向,只看到楼市不断泡沫化,屋价到了多数平民百姓无法负担的地步、治安越来越糟糕、外劳越来越多、教育政策朝令夕改毫无方向、公务员体系越来越臃肿也越来越没有效率、洗黑钱、警方与黑帮同流合污、法制法令无法通行,以致犯法的人没有得到制裁。

国阵在做什么呢?都在做着摧毁国家的事情。首相纳吉只说好听的却不做,或没有能力做,反对党的位子是时候让给国阵了。


再看看第二则新闻:


擅长表演和争夺功劳的魏副部长又来表演了,把一封「知悉」的信函当作教育部「接受」关丹中华国中可以使用华文教学和举行统考的申请。只是每一次表演都被人拆穿西洋镜,真是差劲之极。

教育部只是 「知悉」童玉锦为中华中学的批准,提成补充资料,却被魏副部长当作接受或者批准信函,不只是魏博士的知识水平太差还是蓄意误导华社?

魏副部长或者马华如果无法作到就告诉大家无法做到,不要耍什么小伎俩来蒙骗华社。大家都有思考能力的。

马华如火如荼的为关丹中华国中筹款,身为政府却不能直接拨款建校,要华社背负各种额外的经济负担,也无法保障华裔受母语教育的基本权利,连一所堂堂正正的独中也无法建立起来,和没有资源反对党有什么不同?

今年铁定大选了,大家要坚持让国阵下台啊!

2012年11月29日星期四

听其言、观其行 - 看巫统大会(二)


纳吉呼吁(警告?)大家勿将大选当实验,根据《星洲日报》,他说让反对党执政对国家而言是一项高风险举动,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去进行的实验。我看了觉得很好笑,政党轮替是民主国家的常态,除非我们是独裁国家,这不是什么实验,而是人民的选择权力,可以选出任何政党执政。

只是国阵长期执政,还没有尝试过政党轮替,所以这次大选是创造历史的好机会!我们不要把大选当实验,而是创造马来西亚第一次政党轮替的历史,实现两线制。

纳吉也说,巫统绝对不会让这一切成为事实,因为失去财产、封号等都可以寻回,但若在这场战役落败,它将一无所有。看了更好笑,失去政权还可以当反对党啊,如果下野就会一无所有,那我们哪会有反对党?除非巫统国阵是只以金钱维系的政党,一旦没有路数,就树倒猢狲散。马来西亚需要好的反对党,国阵绝对可以胜任的,虽然民联执政州属的反对党常闹笑话。万一实现两线制,国阵要做的是稳定局势,让政权顺利交接,而不是像养牛的莎大姐那样拿513来恐吓人。

昨天巫青团团长凯里说要效仿丘吉尔那样永不退缩,但也许他有一样事情他不知道:

丘吉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领英国抗战胜利的战时首相,当战争结束后,战时内阁也必须解散。 5月23日邱吉尔辞职,并将大选定于7月5日举行。原本信心满满、认为凭借邱吉尔在战争中的功劳定能顺利当选的保守党,却在大选中惨败,邱吉尔本人虽然当选议员,但是保守党只获得了197席,而工党却赢得393席,得以组阁,工党领袖克莱门特·艾德礼当选首相。这主要是因为工党提出的建设福利国家的目标对战后一贫如洗的英国社会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带领英国人民走向胜利的邱吉尔却被抛弃了,他后来引用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话说:「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7月26日,邱吉尔正式卸下了首相职务。(这段句子抄自维基百科

我们没有伟大人物,有的话也是东姑那个年代了,所以该下台时还是要下台,这点凯里必须记住。再说,腐败的国阵不要一直说什么感恩论,听了很反感。而且,我们没有对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所以我们不是什么伟大民族。要伟大,就让政党轮替吧!


2012年11月27日星期二

听其言、观其行 - 看巫统大会

今年的巫统代表大会开始了,让我们来听其言、观其行。


副首相兼巫统署理主席慕尤丁炮轰月亮河火箭玩弄种族和宗教情绪。然后我再看了《当今大马》的报导:


我恍然大悟:原来还活在1969年的巫统妇女组主席是回教党的(还是行动党的?)。

现在一清二楚了吧?谁在煽动人民?谁在玩弄种族情绪?

对于这一点,向来高调问政的马华总会长蔡细历又有什么话说?这又是你把头伸出来高调问政的好时机啊!

我们有一班还活在几十年前的领袖带领,我们2020年宏愿应该改成1020年宏愿才对吧?巫统让我们都回到蛮荒和封建的年代,动不动就恐吓人民。时光倒流真是会发生的啊!


2012年11月26日星期一

“佛教的本来面目”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佛教的本来面目”,并将在2012年12月22日至23日,于吉隆坡帝苑酒店进行,以期探讨佛教在发展的洪流中,如何正其源,进而随着历史的变更中,回应时代的切身议题。

讲师团包括来自美国、台湾、香港、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等十多位著名佛教学者及评论员,包括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佛光山住持觉诚法师台湾法鼓佛教学院校长(日本国立东京大学文学博士)惠敏法师香港文化人梁文道本地政治人物刘镇东等探讨的议题从修行与使命的落实、信仰的对比、政治与社会运动的关注,到网络对佛教发展的利弊。



从即日起,给予三位以上的集体研讨会报名者,享有最高RM50的优惠。此外,学生报名价也一律固定在RM125,以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此研讨会。

报名费类别如下: 
任何疑问,请联络马佛青总会03-78049154 / 03-78049157或浏览www.ybam.org.my

网上报名 http://cbs.ybam.org.my/regs/2012CBSRegistration.html

宣传单下载 https://docs.google.com/file/d/0Bx8yY66wwQgGSGF1cjBTRW5rc1U/edit?pli=1

报名表格 https://docs.google.com/file/d/0Bx8yY66wwQgGbHJtaVVySVBfRW8/edit

自2004年马佛青总会每一至两年,都会举办回应时代课题的相关论坛或研讨会。每一届,总会都会邀请对这类当代佛教议题有独到论见的讲师一起探索。这类研讨会在我国佛教界非常缺乏,不过却对迈向知识型(informed Buddhists)的大马佛教发展尤其重要。故此,欢迎大家踊跃参与马来西亚这难得的佛教研讨会。


2012年11月21日星期三

【現代教育是愛的凌遲】- 林沛理

考試導向的教育方式打壓學生個性和興趣,使他們感到焦慮與挫敗,失去享受生活的能力。

即使最憎恨考試的人,也視考試為「必需之惡」(necessary evil)。一個沒有考試的世界,對於政府官員、教育工作者、家長甚至學生,已經變得越來越無法想像。

考試也許是現代人的第一大焦慮。從三歲幼童到十八歲少年到二十餘歲的青年,全世界起碼有五分一人口飽受考試的煎熬。這個數字,還未包括「比自己考試更緊張」的考生家長、近親和老師。

升學競賽、分優辨劣和汰弱留強,已成今日教育的本質。在這個大前提下,什麼都可以犧牲。孩子遊戲的權利沒有寫進聯合國憲章或者基本法,但誰不知道孩子天性好 玩;只是父母要孩子入名校、讀好書,不得不狠下心腸去打壓孩子這種天性。誰不知道把孩子送到十萬八千里的外國,是拿親情作賭注;但為了不讓孩子給考試折磨 和標籤,很多父母只好做這個「美麗而蒼涼的」決定,忍痛割愛。

諸如此類大小小的家庭悲劇,天天都在上演。考試制度最麻木不仁和罪大惡極的地方,是迫使父母以為子女前途著想的名義來傷害他們,張愛玲稱這種對親人的精神虐待為「愛的凌遲」。

考試制度做得最有效率的事情,就是大量製造失敗者。政府、社會、傳媒、家庭、名校和大學攜手建立一套僵硬、苛刻的一元化「成功觀」:優秀的孩子一定要讀名校,頂尖的孩子更要讀名校中的名校;否則就是失敗,說得動聽一點是「underachiever」,難聽一點就是「loser」。

莘莘學子不要以為考入大學就可以安枕無憂。大學本身有它一套優劣分明、高下立判的排名和等級制度。大學生「內化」(internalize)了這套價值觀,不用別人歧視他,自己也會歧視自己。

這套邏輯從幼稚園到大學一以貫之,導致學生長期活在焦慮與挫敗的陰影之中,缺乏自信,自我形象低落。不管他們做得多麼好,似乎還是不夠好。這種揮之不去的挫 折感,對很多學生的成長,與其說是影響,倒不如說是消耗,是某種吞噬。青春本是人生的黃金歲月,年輕人應該活得瀟灑而自信,但非人的考試制度、不得喘息的 競爭,以及自己跟自己和跟別人沒完沒了的比較,卻把他們大部分變成所謂「damaged goods」。

考試制度產生的另一「非預期後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是將本應充滿求知慾、好奇心和生命熱情的年輕人,變成靈魂扁平、語言乏味的沒趣之人。

大哲學家叔本華認為,人生像鐘擺一樣徘徊於痛苦和無聊之間。悶蛋常常覺得厭煩,因為他們寡趣,不懂得從生活中尋找樂趣。古代社會物質匱乏,多數人為溫飽而奔波;無聊是奢侈和貴族的特權。在現代社會,無聊變得普及化。打工仔放工之後,迎接他們的就是像無盡黑夜一樣深不見底、一望無際的無聊。為了抵抗無聊,他們不得不求助於同樣無聊的電視、電影、電子遊戲和上網。

這正是現代教育的一大失敗。現代教育乃功利主義的產物,志在教人生產而非生活。這種講實效、目標為本和考試導向的教育方式,打壓個性和興趣。用北京大學社會系教授鄭也夫的話來說,現代教育「不是要為你提供一塊敲門磚,而是要將你本人燒成敲門磚」。它完全不管,更懶得培養學生的興趣,因為興趣只是磚頭上面「奢侈的花紋」,完全無助於敲門。

這很可惜,亦很可悲。沒有一個真正 well-educated的人沒有自己的興趣。有什麼興趣不要緊,最重要是找到自己的興趣,最好的是一種持久,甚至終身的興趣。一個人深深地投入到興趣 活動之中,會進入接近運動員身心合一的所謂「暢流」狀態(in flow)。這就等於豎起了阻隔日常生活的無聊與煩惱的最堅固屏障,是醫治憂鬱情緒的特效藥,以及增加生活情趣的必殺技。

說穿了,這就是享受生活的能力。這種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經營、培養和薰陶的。閱讀、思考、書畫、鋼琴、圍棋、古玩,以至於運動、烹飪,無一不是需要長時間浸淫的「深度遊戲」。

想除魔的人最易着魔

沒有這種能力,找不到可以令你自得其樂的興趣和遊戲,便只好靠無須用腦的大眾娛樂打救,或者做消費主義的奴隸;日復一日地過一種「回家看電視,出門逛商場」的生活。尼采講過,一心要除魔的人最易着魔。現代人為了逃避無聊而把自己出賣給無聊,太荒謬了吧?


轉載:
林沛理:現代教育是愛的凌遲
亞洲週刊 15-11-2012

2012年11月19日星期一

【你是个好母亲吗?来,试试“美丽母亲心理测验”,看看你能够得几分? 】 - 龍應台

如果你怀疑半岁大的娃娃有鬼怪附身。所以你把她从十楼的窗口丢出去,或者把她塞在箱子里闷死(在纽约发生的)。如果,你一生气起来全身发抖,会情不自禁地拿香烟去烫小孩的腿;或者,六岁的小叮当不听你话,偷吃了巧克力,你就用铁箝把他的牙齿全敲下来(在台湾发生的),那么,你这个母亲的得分是负值的,也就是说,比零还低。你读完这篇文章就赶快去看精神科医生。

如果你给孩子吃得饱、穿得暖、用得足,可是你工作太忙,从来就抽不出时间跟孩子们聊天、放风筝、看场电影,换句电脑用语,你专门供给硬体——房子、冰淇淋、零用钱,但是不给软体——耐心、微笑、爱,你这个母亲,大概只值二十分。

如果你不仅让孩子们吃饭、穿暖,还刻意地花时间和他们去交朋友。胖妞跌伤的时候,找你吹一下就眉开眼笑。小毛被人欺负了,跟你耳语两句,就心满意足。孩子们认为,除了毛茸茸的小黑以外,你是他们最忠实、最温柔的伙伴。这样,你这个母亲可以得四十分——才四十分?当然啦!因为你跟小毛他爹三天两头仇人似地吵架。别以为房门关得严,孩子又睡得沉。花瓶把梳妆镜打个粉碎,隔村的人都听得见。孩子在被窝里头哭的样子你就没看见。

如果你这个妈妈不但是孩子们最亲密的伙伴,也是爹爹最温柔的助手;不但懂得家庭营养,也知晓儿童心理;不但对孩子管教有方,而且对公婆和睦周到。家里内外更是窗明几净,是所有的小朋友都爱来的窝。这样的母亲,该得一百分了吧?!

不,在“美丽测验”的标准中,这样慈爱、细心、“完美”的母亲,只能拿六十分。

为什么?

因为这样的母亲,就像一只辛勤的母鸟在枝叶深处努力地筑巢、喂哺,但她丝毫不知道,这株她所栖息的大树正受万虫蚀蛀,随时有倒塌的危险,看看胖妞和小毛正在进入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从十二到十五岁,他们的发育都还没有完全,但我们为他们准备的教育制度将把他们的肩膀拉斜,因为书包很重;要使他们视力衰退,戴上眼镜(你现在觉得胖妞眼睛清亮动人吗?多看两眼,不久了);要使他们眼布血丝、面目呆滞,因为睡眠不足;要把他们训练成高压下的竞争动物,因为他们发觉:一起捉青蛙的朋友其实是考场中的敌人。换句话说,对每一个胖妞和小毛,我们这个小岛上的成人世界都张着一张大网等他们闯进来,一进来就掐死他的童年与快乐。

这株“大树”里另外有只惊人的虫,正在把树上所有的叶子一寸一寸地吃掉,每吃掉一叶,就留下一圈焦黄的窟窿。这只虫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经济成长”。我们自己是胖妞和小毛的时候,街上有火红的凤凰花,河里有透明的细虾,海边有怪模怪样的沙蟹。我们现在所留给胖妞和小毛的,河里有垃圾和带汞的鱼,街上有“年年绿化”的脏牌子和秃死的树,海边有废弃的电池和金属,海里的珊瑚一片死亡。这,是胖妞和小毛的明天。

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关起门来做个细心、温柔的母亲,你觉得够吗?想想看,你在家里教小孩“活”读书、重思想,学校为了联考,却强迫孩子死记生吞。你在家里给孩子准备最营养的早餐,商店供应你的,却是假的奶粉。你在家里教导孩子珍爱自然生命,出了门的孩子却根本看不见、感触不到自然生命。

关起门来做个“好”母亲,够吗?

解决问题要从根本治起。如果你真心爱你的子女,而且懂得如何去爱,你应该如切肤之痛地体认到:把小圈圈弄好是不够的,你必须发挥力量促成大环境的改造。先进国家的妇女早就诉诸行动了。日本的妈妈,发现巷口那家超级市场卖假冒的乳酪,她所加入的“主妇联”组织立即采取行动,抵制这家商店。美国的妈妈丧失了心爱的女儿——被酒醉的驾车人撞死,她马上组织所有关心的妈妈迫使警察作严格的取缔。德国的妈妈担心核子大战及生态的破坏——她希望德国代代子孙都能享受黑森林的呼吸,于是她开始阅读有关核害及污染的资料,甚至组织了一个政党,来实现她们的理想。台湾的母亲,你又在做什么呢?为工作忙吗?为三餐操心吗?上插花班、有氧韵律体操课吗?打麻将吗?串门子吗?觉得空虚、寂寞、无聊吗?为孩子的未来忧虑吗?

如果只是在小圈圈里亲亲孩子的脸颊、吻吻他的手,我们究竟为孩子的明天做了什么?现代的母亲已经不是一个跟着三寸金莲、“父死从夫、夫死从子”的愚妇;你受过教育,有智慧、有能力、有思想,为什么不主动为孩子争取一个比较美好的未来?

现行的教育制度有什么毛病、核电厂该不该建、环保局的预算够不够、卫生署的措施等等,并不是“男人”的问题;这些事切身地影响到胖姐和小毛的未来,就是母亲该关怀的问题,就是“女人”切身的问题。任何有胆识的母亲都应该抽出那么一点点时间,从厨房和梳妆台边走出来,大声地说话,勇敢地行动。如果你真想给眼睛清亮的胖姐和小毛一个值得活、值得爱的明天,你就得做一个主动的、一百分的母亲,不能是一个被动的、小圈圈里的、六十分的妈妈。

2012年11月17日星期六

国家破产的故事

国家破产不再是遥远的事情,如果任由国阵政府不断贪污挥霍,每一个马来西亚人又怎么可能独善其身呢?


用选票表达自己的意愿吧!

2012年11月9日星期五

细节决定成败



对于校本评估系统伺服器缓慢甚至瘫痪的问题,教育部副部长莫哈末弗亚指出,这是因为部分教师同时间蜂拥上载资料所致。虽然教育部已于去年提升该部的伺服器,但在校本评估系统中,发现同一时间有四万人登入。他也补充,校本评估系统伺服器瘫痪,相信是因部分教师在最后一分钟才上载资料,只要教师们不要把工作堆积在最后一分钟放假前完成,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对此,笔者不能苟同副部长的看法。不只是校本评估,近年来教育部推行了很多网上作业,包括考试成绩输入、学生资料管理、教师资料管理、阅读报告、申请残疾学生辅助金、“青蛙”虚拟学习环境(教师通过互联网给功课和学生网上交功课),到最近小六升中学的申请手续(类似申请大学一样)等等都需要上网处理。教育部在这个电子时代与时并进是一件好事,但偏偏几乎每一个网上作业计划被推行时都遇到瓶颈,甚至面对反对的声浪,究竟问题出在哪里呢?

根据正式统计,全国中小学教师超过四十一万人,校本评估的资料输入较繁琐,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因此在同一时间有好几万名教师登入上载资料是很正常的。再举个例子,教师需要在每一次考试后登入学校考试评估系统网站输入学生成绩,而输入成绩的期限全国统一的,所以在考试后的那段时间内同时有几千甚至超过一万名教师同时登入也不是什么异常的事情。

然而,一开始教育部的各种系统伺服器本来就无法有效负荷大量的数据流量,以致上载的资料遗失,教师需要花费两倍或更多的时间来重复输入。严重者伺服器长时间瘫痪,在缺乏技术支援下,教师和官员也不知道何时可以恢复正常。教育部必须预见数据的流量,这是设立任何系统伺服器必须知道的基本问题。网站出问题了教育部难辞其咎,副部长不应该把责任推在教师身上。

教育部要推行新计划时,往往没有进行有效的策划,在软体和硬体设备都还没准备好,甚至连负责的官员都不清楚概念和执行方式的情况下,就仓促上马出征,以致问题丛生,让教师白忙。另一方面,教师本身有太多的任务和文书工作,以致无法第一时间上网完成任务,加上教育部的系统伺服器会时不时“发脾气”,有时候完成任务的期限就被展延。一些教师为了不重复输入资料变作冤大头,只好先观望情况再作决定,并非把工作堆积到最后一分钟,希望副部长不是以小人之心来看待教师。

惠普公司创办人之一戴维•帕卡德曾经说过:“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任何计划都不可能完美无瑕,笔者只是希望教育部在推行任何计划时,在细节上多斟酌,并以执行对象例如学生和执行者例如教师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让教师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心力和体力去面对电脑和处理文书工作,让教师把大部分的时间和心思花在教学上才是上策。无法妥当处理执行的细节,即使政府有再好的教育计划、再宏大的教育蓝图最后也只能草率收场。



刊登于2012年11月9日《星洲日报》言论版


2012年10月24日星期三

科学松鼠会《解析骨髓移植,向未知和恐惧说再见》

作者:林竹萧萧
前不久(文章发表于2011年8月16日,当时的新闻背景可见“志愿者捐献骨髓临时反悔致患者手术中断”,编辑注),昆明一起骨髓捐献者反悔事件在媒体上受到多方关注,媒体报道中称她的反悔“恐加速患者死亡”,一时间舆论压力极大。

骨髓捐献者临时反悔,并不是第一次,但这起事件的不同之处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捐献者本来同意捐赠,可是在捐了100毫升左右干细胞悬液时, 由于医院的采血机器出现故障,导致捐献过程中断。因为捐献量没有达到患者所需,医院想要再次采集,这时捐献者出于家庭压力以及对医院的不信任,拒绝继续捐 献;另一方面,由于捐献者起初同意捐献,因此患者已经进行了移植前的预处理,健康状况极度脆弱,得不到足量的捐献,恐怕会面临生命危险[1]。

难道骨髓捐赠真的答应了就不能回头,捐赠者真的必须承受那么大的压力吗?

捐献者拒捐,会加速受捐者病情恶化?

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骨髓移植手术是“清髓性骨髓移植”。顾名思义,在移植之前,受捐者要接受大剂量化疗和/或放疗及免疫抑制预处理,清除体内的 肿瘤细胞、异常克隆细胞,阻断发病机制(将“坏”细胞扫地出门),然后才能把捐献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给受捐者(将“好”细胞请进门),重建正常造血和免疫 系统。

此方法对受捐者的健康打击是非常大的——在原有造血系统、免疫系统被摧毁而新的系统尚未建立时,患者对外界抵抗力极弱,稍有不慎就可能因为一次小小 的感染而丧命,所以在这期间他们要住在无菌病房,依靠医疗干预来维持生命。如果捐献者在此时突然反悔,受捐者确实面临致命的危险。

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有其他备选的捐献者,医院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联系备选捐献者,争取其同意并尽快进行移植手术以挽救病人生命。如果没有备选的捐献 者,患者只能住在无菌病房,在对症治疗(抗感染、补充相应血液成分等)的基础上,应用各类造血生长因子、细胞集落因子等促进造血、免疫功能的恢复。同时医 院会继续寻找捐献者。只是对本身已患重病的受捐者而言,能否熬过这一关,是要打一个巨大的问号的。

不过,在昆明事例中,捐献者已经捐了100毫升左右干细胞悬液,虽然100毫升尚未达到患者所需,但并非少到不能移植,事实上这100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已经移植到病人体内,现在只能静观此次移植是否成功。

根据美国国家骨髓捐赠计划(National Marrow Donor Program)的资料,在移植后的一个月内,医院要不断通过血液检查监测受捐者各种血细胞的数量。一般移植后20天左右,白细胞就能够成功植入并大量分 裂分化[2]。除此以外,红细胞、血小板的数量也需要进行常规监测,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输入红细胞、血小板等。如果植入成功,那么新的免疫、造血体系就能 够被构建起来,病人的病情亦能够逐渐恢复。

因此,媒体在最初的报道中就称捐献者拒捐“恐加速患者死亡”并不客观。

捐多少“骨髓”才够?

在昆明事例的媒体报道中,捐献者称医院之前告知她捐献100毫升左右,捐献当天却又说要看病人情况[1],这种做法也间接导致了她后面的拒捐。那捐献者需要捐献多少造血干细胞到底是怎么确定的?什么时候才能确定?

《比利时国家骨髓捐献标准操作手册》要求,捐献者所捐献的骨髓有核细胞数量(校正后)需超过2×10 8 个/千克体重(患者体重)并满足移植中心的剂量要求[3]。除了有核细胞之外,CD34+细胞数量及CD3+细胞数量也用以检测捐献者所提供的造血干细胞 是否能满足患者的要求。

一般情况下,在连续皮下注射动员药物4天后,捐献者将在第5天进行外周血(外周血是指除肝、脾、骨髓及淋巴系统的血液以外的循环系统里的血液)干细 胞的分离收集操作;如果第5天采集细胞数量不够,那么捐献者就再次注射一针动员药,并在第6天继续采集细胞[3](这里要注意:“连续”两天采集外周血造 血干细胞在一些国家的规定中属于“同一次”捐献[4])。
根据我国卫生部发布的《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管理规范》的规定,造血干细胞悬液的采集量为50-200毫升/人/次,采集次数不得超过2次,每次循环处理血量不能多于15000毫升,而且如果CD34+达到2×106 /千克(患者体重)或有核细胞数达到5×108 /千克(患者体重)时,停止采集[5]。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国是允许在未采集到足够数量的造血干细胞时,进行第二次采集的。

也就是说,在捐献前医院能够确定受捐者需要多少造血干细胞,但当天是否能采集到足够的数量,并不能十分确定。如果当天捐献没能采集到足够数量的造血干细胞,那么就需要进行补充采集。这在国内外都是允许的。

不过另一方面,我国《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管理规范》在“其他管理要求”中明确规定造血干细胞采集医疗机构要有“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5]。 而昆明事例却是因为医院的仪器出了故障,未能完成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舆论的压力全都指向捐献者,对捐献者而言是不公平的。

捐献者拒捐并非我国独有

捐赠骨髓对于捐献者而言并非是一个“轻松”的决定,不要说第2次捐献,实际上第1次捐献对捐献者而言已经是两难的抉择。在患者的生命健康与捐献者自身承受的巨大压力之间做出选择绝非易事。

全世界范围内,骨髓捐献志愿者最终“临阵脱逃”的概率都非常高,尽管国内有些媒体报道国内拒捐率约20%左右,但实际上美国媒体报道全美的拒捐率高达近50%[6],而日本学者统计亚洲志愿者中也有约60%都最终拒绝捐献,这其中的主要因素就是家庭压力[7]。

美国曾报道一名女性患者因为4名配型成功的捐献者都拒绝捐献而最终死亡[6]。拒捐甚至也会发生在亲生兄妹之中[8]。就我国而言,捐献者临时反悔的情况也绝不是第一次发生,早在2006年,就有捐献者因临时反悔被患者告上法庭的案例。

尽管多数媒体对于最终拒捐的捐献者都持以批评的态度,甚至使用捐献者将患者“宣判死亡”这样的措辞[1]。但实际上我们应当看到,在有关捐献的政策制订上是希望能够“保护”捐献者的——比如,保护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

捐献者何时可以拒捐?

保证捐献的“自愿”一直都是造血干细胞移植遵循的原则。对于捐献者是否有权拒绝捐献,以及什么时候可以拒绝的问题,美国国家骨髓捐献计划在其网页上 如此回答:你有权在任何时候决定你是否捐献,骨髓捐献永远是自愿的[9]。世界骨髓捐献组织也称“捐献者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退出”;“捐献者在被告知需 要进行再次(多次)捐献时,患者有权拒绝捐献而不受到外部影响(must be free to decline)” [10]。

不过,由于干细胞移植的特殊性——“清髓”之后受捐者的免疫造血系统被摧毁,因此如果捐献者在患者清髓后选择拒捐,必然会给患者带来巨大打击,使其“雪上加霜”。
为了尽可能减少拒捐对患者造成的巨大生理、心理上的打击,亚洲骨髓配对组织(Asians for Miracle Marrow Matches)建议捐献者“如果拒捐一定要尽早告诉有关人员”,并且在捐赠当天不能拒绝。我国也普遍要求捐献者在患者开始清髓之后就不可拒捐。

这些建议尽管看上去影响了捐献者的“自愿”,但这确实能为患者的生命带来更多保障。不过,这些要求与建议并不是强制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捐献者确实反悔,医疗机构也不能强制要求捐献。

总而言之,在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恐怕谁都有无限的难处,谁都希望被理解,被聆听。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在移植过程中,不仅要对患者的健康予以监 测,也要对捐献者给予更多的关怀(包括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11],不是关怀一天、一个月,而是要更长久,绝不能因为“战争”(移植)的结束而忘记我们 的英雄。

了解更多:骨髓捐献是要抽取骨髓吗?骨髓是从脊髓里抽取吗?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如何捐献?骨髓捐献有损捐献者健康吗?一次捐献,终生负责?⋯⋯想知道更多有关骨髓移植知识,请移步《解惑:骨髓捐献5大担忧》

解惑:骨髓捐献5大担忧

1. 骨髓捐献是要抽取骨髓吗?

虽然“骨髓移植”一说深入人心,但专业的叫法应该是“造血干细胞移植”。也就是说,捐献骨髓真正捐献的是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且能分化为各种血细胞的前体细胞,最终生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血细胞成分。

骨髓存在于长骨(如肱骨、股骨)的骨髓腔和扁平骨(如髂骨)的稀松骨质间的网眼中,是一种海绵状的组织,能产生血细胞的骨髓略呈红色,称为红骨髓。人体骨髓量与体重等因素相关,成年人骨髓量一般为3千克左右。

因为人体绝大部分的造血干细胞是分布在较大骨骼腔隙中的红骨髓(刚出生时,骨骼腔内都是红骨髓,随着年龄增长,骨骼内脂肪增多,即为黄骨髓;红骨髓 造血功能活跃,而黄骨髓只是保有造血功能潜质),所以早期是采用抽取骨髓的办法来获取造血干细胞,不过这是较早前受技术所限而采取的办法,现在已经较少采 用了。

目前临床进行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骨髓移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脐带血移植。

2. 骨髓是从脊髓里抽取吗?

很多人在想象中认为,“骨髓移植是要在捐献者的脊髓中抽取骨髓”。但实际上这种想法有两个错误:首先,尽管都是名为“髓”,但脊髓是中枢神经的一部分,其组成乃无数的神经(彷如身体的中枢电缆线),而绝非“骨髓”,跟造血干细胞更没有关系。

其次,临床上抽取骨髓的部位并非脊髓,甚至都不是脊柱。在真正的“骨髓”捐献过程中,捐献者捐献时需要被麻醉,医生用针刺入其髂骨(髂前上棘和/或髂后上棘)抽取一定量的骨髓用以移植。
【医生抽取髂骨处骨髓示意图】

3.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如何捐献?

除了红骨髓中蕴含大量的造血干细胞以外,人体还有不少地方亦含有造血干细胞,例如外周血。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在临床应用最为广泛,我们通常所 说的“骨髓移植”实际上大多都是“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1]。无关供者(unrelated donor)捐献时大多采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仅在外周血采集干细胞不足或某些亲属捐献病例中才会联合“骨髓移植”方法。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时,是将捐献血液抽出后流经细胞分离机,在把干细胞挑出来后,再将血液输回捐献者体内。这种方法能够避免骨髓穿刺带来的痛苦,使得移植对捐献者的影响降到最低。另外这一过程无需麻醉,和献血很像。

 【志愿者正在捐献外周血中的造血干细胞】

不过,因为正常外周血中造血干细胞数量极少,移所以植前需要利用药物将捐献者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以便更有效地收集造血干细胞。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动员药物是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它能刺激粒细胞系造血,促进髓系造血祖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成熟,调节中性粒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成熟,并促使造血干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释放至血流,增加其在外周的数量[2]。

一般情况下,在连续皮下注射动员药物4天后,捐献者将在第5天进行外周血干细胞的分离收集操作;如果第5天采集细胞数量不够,那么捐献者就再次注射 一针动员药,并在第6天继续采集细胞[3](这里要注意:“连续”两天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在一些国家的规定中属于“同一次”捐献[4])。

我国的捐献程序与国外类似,先以5微克/千克(体重)/日的量应用4-6天的动员剂,然后就可以开始分离收集外周血中的干细胞了[5]。
另外,刚出生婴儿脐带血中也含有造血干细胞,只是数量相对较少,因此多用于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

4. 骨髓捐献有损捐献者健康吗?

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失血或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1-2周内,血液中的各种血细胞可恢复到原来水平[6]。

由于动员药物的作用,捐献者大多会有一些药物带来的短期不适感受。近八成的捐献者在用药后会出现轻中度的骨痛,但用普通止痛药大多能够有效缓解疼痛 [7];其他诸如过敏反应、脾损伤、咳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乃至死亡等副作用尽管在临床上亦有报道,但对于健康的骨髓捐献者而言十分罕见 [2][8]。

除了上述明确与药物有关的副反应之外,捐献后有1/4的捐献者会有较明显的头痛、恶心等症状,其中女性捐献者发生率更高[7]。

另外在采集外周血干细胞时,会使用外周血细胞分离机将造血干细胞分离出来,而把红细胞、血小板等成分回输到捐献者体内。在此过程中,捐献者可能会出 现一过性的低钙血症、手足麻木、一过性的血红蛋白、血小板下降,偶有捐献者出现心悸、胸闷等表现。但这些症状大多都能自行或在药物辅助下恢复。大多数捐献 者在骨髓捐献后两天内即可回复正常作息[1]并在捐献后第二天就能出院回家[9]。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副反应都是短期、暂时的。在长期随访研究中并未观察到干细胞捐献对捐献者存在任何长期的不良作用,捐献者的癌症发生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正常人无异[7][10]。

5. 一次捐献,终生负责?

很多人就会产生这样的顾虑:如果骨髓配型成功,是否意味着一辈子都要对病人负责?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各国对再次(多次)骨髓捐献都制订了较为严格的标准。挪威就规定首次捐献后必须间隔4周才能进行第二次造血干细胞捐献,并且该国禁止连续3次捐献骨髓或外周血造血干细胞[11]。

美国在这方面也有较为严格的限定,不仅同样禁止捐献者为同一名受捐者进行2次以上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并且在无特殊情况下,既往捐献者也不应当被要求再为其他受捐者捐献造血干细胞[4]。

实际上各国对于向同一名患者再次(多次)捐献骨髓的申请处理都比较谨慎,患者的医疗机构必须向移植委员会提交申请并证明“为什么”患者需要接受再次移植。只有当申请得到审批之后,方能进行再次(多次)移植。

因此,捐献者对于“终身负责”的顾虑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感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田磊医师、曹轲医师对本文的帮助。

参考文献

正文参考文献

[1] (1, 2, 3)《昆明志愿者捐髓半途反悔 或加速受捐者死亡》
[2] Waiting for Engraftment: Days 0-30
[3] (1, 2)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 MANUAL OF THE MARROW DONOR PROGRAM BELGIUM
[4] Draft 21st Edition Standards and Glossary
[5] (1, 2) 卫生部关于印发<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管理规范>和<非血缘造血干细胞采集技术规范>的通知
[6] (1, 2) Woman Dies after Marrow Donor Refuse to Show
[7] The fears and the facts
[8] I have sentenced to death by my sister
[9] Donation FAQs
[10] World Marrow Donor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Unrelate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Donor Registries
[11] Adverse events among 2408 unrelated donors of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 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trial from the National Marrow Donor Program.

“解惑”部分参考文献

[1] National Marrow Donor Program
[2] Filgrastim
[3]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 Manual Of The Marrow Donor Program Belgium
[4] Draft 21st Edition Standards and Glossary
[5] 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管理规范
[6] 骨髓捐赠科普知识介绍(中华骨髓库)
[7] Adverse events among 2408 unrelated donors of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 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trial from the National Marrow Donor Program
[8]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9] Donation FAQs
[10] Stem cell donation – What advice can be given to the donor?
[11] Woman Dies after Marrow Donor Refuse to Show

摘自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74220

2012年10月8日星期一

岂是“董总课题”而已?(Beyond the 'Dong Zong issue' )

译稿:岂是“董总课题”而已?
作者:阿兹利·拉曼
译者:KenShi Lee

我以关注的态度,细读董总所列出政府对华校采取的种种歧视动作。

为何优质教师和丰富的资源依然只输送到马来学校?这所谓的“教员派遣”动作,到头来只有剥夺孩子们享有优质母语教育的机会。在华校求学的孩子们何以必需饱受如此罪犯般的对待?否决学生以本身母语受教育的权利,这种举止表现的到底是什么样的病态?这些立法的专家们,是否真的了解文化、认知、意识、以及公民身份之间的关系?

这年头,国族主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是如何透过学校采用的语言,在课堂上了解这所谓国族主义的含义?被弄成主流的那一套国族主义,贴上的是谁的招牌?这牌子的国族主义,必需是什么样子的?华校多年来师资要求的呼吁,这背后到底是什么问题?孩子们是如何因着这一大箩问题而饱受罪犯似的对待?教育作为一门非暴力行业,在这课题上,和平方案在何方?

当我思考教育课题的时候,我最在乎的,视为最首要的,就是孩子们。我视每个孩子为赐予人间的礼物。我考虑的,是包括这孩子的文化以及认知特征、抚养这孩子长大的家庭给予他的尊严、以及那个叫做“国家政府”的有关方面到底想把这孩子搓成什么模样。

学校这过程,在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一个庞大的托儿机制,让一个孩子在每周的七天、每天的八个钟头,给别人看顾,就像以色列的基布兹社群那样,让家长们可以去上班,把辛劳成果卖给国家政府。

而,这孩子,就必需学习待人接物之道,以及学习了解新事物。与此同时,家长们则必需唯命是从的成为良好工人,为国家政府生产利益。这些家长/工人靠着疏离性质的劳动生产的产品,就让国家政府透过各种管道和机制加以使用,按照政治与经济领域的精英们想象出来的“发展”定义,去“发展”他们的国家。

这孩子进到学校去,学习的就是混得变成这国家政府山头内的一个公民。那庞大产量的托儿机器,不管是叫做公共学校、私人学校、还是宗教学校,都是由一群叫做“教师”(还有就是寄宿学校的“舍监”)的“美德经理人”看管。其中用意,就是确保这孩子培养得热爱族群,或是根据国家政府意识形态阐述的那种“爱国”。在马来西亚,最新版本的官方意识形态,大概就是那套叫做“1个大马”的东西。

学校是否一个让孩子快乐地求知的地方?在这地方,孩子的思想品德应该如何模塑?这孩子应该精通哪一种语言?他在学校领受的文化,应该是谁的文化?在马来西亚的学校,这文化是否马来文化?抑或,是马来穆斯林混合文化?这孩子应该领受的好处,是由谁来规定?

在这时代,人们日益渴望激烈且彻底的改革、强调立场和见解的包含性、语言的多元化和竞争。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再加上全球化世界的种种需求,马来西亚的教育哲学到底是什么?

何不让孩子在学校以熟悉的母语好好学习,培养文化尊严,然后在中学阶段再以英文为主要教学媒介?

何不连课堂的伊斯兰研究以及道德教育都一律以英语授课,装备孩子应付以英语为媒介语言的大专教育,以及那些列为新生必修课的哲学、伦理、以及文化研究?

诸位马来西亚人,当我们试图为孩子的成长而设计一套最适当的文化以及认知环境,让他们日后能够成为有所作为并且具备成熟处世态度的公民,我们不应该以欺骗、无知、伪善的态度建构这环境。我们眼前的马来西亚教育体系,就是因着种族分化政策的基础,而不断的极端化。

如今,马来西亚教育系统工厂生产线已经出货不知多少遍了。种族关系课题每况愈下,其中原因之一,就是那些策划教育政策的人们的无能,导致无法设计出一套以和平为基础,让人们学习尊重并欣赏彼此、并且让这种文化茂盛成长的教育制度以及教育环境。

如今,各个种族/法西斯主义团体,为了维护那所谓的“马来主权”——我称之为“伪马来蠢货尊严”的观念,把公共言说空间弄得日益污烟漳气。这种观念,不但价值破产,也是造成道德破产以及国家破产的祸首。

教育部到底可曾为着多元文化教育而付出努力?

马来西亚政治的本质,是从一种以派系旗帜为个别社群凝聚点的政治模式,演变成一种与非理性、贪婪、以及贪污泛滥现象毗邻的种族精神病理状态。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教育部可曾对多元文化教育给予丝毫的重视?

身为一位从事教导文化、哲学、以及教育原理的教育工作者,我希望看见马来西亚的孩子们,可以满有尊严的把他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带到学校去,在充满着创意和互动的学习环境,彼此分享他们的文化。

如此,我们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之中加入哲学家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所说的“真伪之伦理”,让这些对文化深感好奇的孩子们懂得辨别道德传统其中的真伪,不至于在面对个别招牌的极民族中心主义(ultra-ethnocentricism)的时候就只懂得选择鼓吹或追打。

就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教育部能否在另一个懂得认真看待教育课题的政权掌舵之前,一次过彻底解决这董总课题。

 

原文如下:

Beyond the 'Dong Zong issue'

Beyond the 'Dong Zong issue'
by Azly Rahman
in Malaysiakini
I read with interest about ongoing governmental discrimination against Chinese schools, as highlighted by Dong Zong.

Why are quality teachers and an abundance of resources still channeled only to Malay-dominated schools? Why are children in Chinese schools criminalised by the ‘sanction on teaching staff” which will ultimately deprive students of a good mother-tongue education?

dong zong chinese school 325 protest 250312What actually is our illness with regard to denial of the students’ right to their own language? Do policy makers actually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cognition, consciousness and citizenship?

What does nationalism mean these days, and how do we understand it vis-a-viz use of language in schools? Whose brand of nationalism is being made dominant and what should an inclusive one look like?

What is the real issue behind the age-old request for the Chinese schools to have more teachers? How are the children criminalised by all this? Where is the peaceful path to this gentle profession called education?

When I think of education, I think of the children first and foremost. I think of each child as a gift brought into this world in all his/her cultural and cognitive complexities and of the pride of the family raising the child independent of what the ‘state’ wants the child to become.

Schooling is a process of mass babysitting in a capitalist state, such that the child will be provided a place for eight hours a days, seven days a week, to be taken care of, like in a kibbutz, while the parents go to work, selling their labour to the state.

azlanThe child is supposed to behave and learn new things while the parents are supposed to be obedient and, as good workers, bring profit to the state. The state, through its apparatuses, uses the profits and products of ‘alienated labour’ of  parents/workers and ‘develops’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what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elite imagines what ‘development’ means.

The child gets to be socialised to become citizens of the state. The mass baby-sitting agencies called public, private or parochial schools, tended by ‘managers of virtue’ called teachers - and wardens’ in boarding schools.

Their role is to ensure that the child learns to become nationalistic or even ‘patriotic’ in accordance to what this means vis-a-viz state ideology. In Malaysia, the current ideology is perhaps called ‘1Malaysia’.

Polarised education system


Are schools a happy place for the child? How shall the child be moulded? What language will he/she be proficient in? Whose culture will he/she inherit? In Malaysia, will it be the culture of the Malays? Or a hybrid of the Malay-Muslim culture? Who defines what will be it in the best interests of the child?

What actually is Malaysia's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in this age and time of growing restlessness demanding for radical change, inclusiveness, linguistic diversity and competency, and the demands of a globalised world?

dong zong chinese school 325 protest 250312Why not let the child be schooled well first in his/her mother-tongue to develop cultural pride, and next let the medium of instruction at the secondary level be in English primarily?

Why not teach even the subject of Islamic Studies and Moral Education in English, and next prepare the child well for tertiary education that is predominantly English-speaking, with courses such as Philosophy, Ethics, and Cultural Studies as compulsory first-year subjects?

Malaysians: Let us not be dishonest, ignorant or hypocritical in the way we design the best cultural and cognitive environment for the child to grow up to become world-wise and productive citizens. As it is now, Malaysia's education system is polarising and inspired by the apartheid system.

The products of the Malaysian educational system have for several batches passed through the conveyor belt. The issue of race relations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exacerbated, partly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inability of the education policy makers to design peaceful educational settings and peaceable learning environments to allow respect and appreciation for each other’s culture to flourish.

NONEPublic discourse is becoming more plagued with calls by this or that racist-fascist groups in defence of the bankrupt and morally and nationally bankrupting ideology of Ketuanan Melayu or ‘pseudo-Malay idiotic pride’ as I would translate it.

Has there been any effort by the Education Ministry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a curriculum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Has there been an interest in it at all, given the nature of Malaysia’s communal politics that has evolved into the state of ethno-psychopathology bordering on irrationality, greed and massive corruption?

As an educator involved in the teaching of cultural perspectives,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 I’d like to see children in Malaysian schools bring their culture with pride into the classroom, to be shared with others in a deeply engaging creative learning context.

This is so that we bring in what the philosopher Charles Taylor would call the “ethics of authenticity” - of the ethical traditions of culture - into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not have these young curious cultural minds evolve into become ‘knockers or boosters’ of this or that brand of ultra-ethnocentrism.

Let us see how the Education Ministry will resolve this Dong Zong issue once and for all, before another regime takes this important  task more seriously.


DR AZLY RAHMAN, who was born in Singapore and grew up in Johor Baru, holds a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doctorate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Master’s degrees in the fields of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Affairs, Peace Studies and Communication. He has taught more than 40 courses in six different departments and has written more than 300 analyses on Malaysia. His teaching experience spans Malay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over a wide range of subjects from elementary to graduate education. He currently resides in the United States. 

摘自 http://azlyrahman-illuminations.blogspot.com/2012/03/beyond-dong-zong-issue.html
 

2012年10月5日星期五

Samsung Galaxy Note II

为了抗衡Iphone 5,多样化的三星推出了Samsung Galaxy Note II。且让我们了解这个新产品吧。

韩国三星在其官方YouTube账户上,发布了一则长达8分多钟的广告视频,再次演示了GALAXY Note II显著惊人的功能特性。令人意外的是,一些新功能之前三星只是简单提到,并没有很详细的演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2分钟左右开始演示的“同屏多窗口多任务处理(multi-window)”功能。三星把 Note 10.1 独创的多屏显示功能作了适当修改和调整之后,将其带到了 Note II 上。当然,适用分屏的应用程序只是部分支持,一些是专属应用,一些无法实现。我们看到GTalk、S Note、浏览器、短信这些都完美支持了,而且视频演示中执行率近乎完美,所以我们希望实际使用中也能如此顺畅和无缝吧,先看视频:


三星称,GALAXY Note II可为用户提供超独特的体验,帮助用户创造个性化和富有表现力的内容。Note II是一款激发创意的移动通讯产品,配合强大的硬件性能,用户会感觉到信息和灵感的挖掘或瞬间捕捉速度更快了,并且更有条理更有效率。用户在浏览网页、观赏视频或运行其他应用程序的同时,可通过 S Pen 在另一半屏幕记录下自己的想法或绘制草图,甚至可将一块屏幕的截屏图像裁剪并粘贴在另一块屏幕区域。另外,Note II支持“浮窗预览”(Air View)功 能,S Pen可调整窗口的大小,也可在一屏之上即可快速预览电子邮件、视频等更多更具体的信息。



屏幕方向永远正确 GALAXY Note II内置“智能旋屏”功能


相信很多使用智能手机的锋友或多或少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当机子开启“自动旋转屏幕”或者“竖屏解锁”,使用过程中其加速度计总会在不需要时或不小心改变屏幕的方向,甚至有时突然90度旋屏令人相当抓狂。三星深知手机用户的困扰,为此特别开发一种名为“智能旋屏(Smart Rotation)”的功能,可 读懂用户,根据用户实情确定屏幕方向。

实际上,Smart Rotation 的工作原理和 Smart Stay 差 不多,我们知道Smart Stay主要通过前置摄像头智能追踪用户的眼球,当在看屏幕时便能自动保持屏幕亮度,避免受黑屏打扰。而 Smart Rotation也是通过前置摄像头智能追踪用户的脸,当用户的脸和内容方向错误时便可自动调整和更正屏幕的方向,避免受错误旋屏困扰。


根据真机最新演示了解,GALAXY Note II已经内置 Smart Rotation 功能,通过该功能可以确保屏幕上的内容和用户的脸保持一致。 也就是说,GALAXY Note II屏幕方向始终正确,不过Smart Rotation 是默认关闭的,用户需要进入“设置→显示”打开这个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Smart Rotation 功能是三星为谷歌Android系统设计开发的新功能,但是请记住这是三星设备专有功能,三星也曾表示未来还会为移动设备推出更多“智能”功能。总的来说,三星在GALAXY Note II又实现了两项GALAXY S III不具备的特性,分别为:“智能旋 屏”和“同屏多窗多任务”。

抗摔测试

Galaxy Note II 刚刚开始正式发售不久,目前拿到真机的用户并不是很多,不过相信很多人一直很好奇,拥有5.5英寸巨屏的跨界设备 Galaxy Note II 抗摔能力到底如何,现在终于有外媒给我们来一次真机的实际跌落测试了。

近日,外媒 Androidauthority 将刚到手的 Galaxy Note II 进行了一次跌落测试,整个过程还用视频记录了下来。他们表示, 在跌落测试中,这款大块头设备表现不是很理想,尤其相对屏幕小的设备而言,这通过物理规律不难解释。不过测试结束之后,覆盖强化玻璃的屏幕没有破碎的确人感到惊喜,而且实际上只有机身少部分面积收到了损伤。

请看:



从视频我们可以看到,测试人员所选择的起始跌落点都是平时使用手机时最容易脱手的地方。首先是刚刚从裤子口袋拿出设备的位置,Note II垂直跌落,机身底部直接亲吻大地,幸运的是除了底部已经花掉之外,无其他明显损伤。第二个是拿出设备将要接电话时贴近胸部的位置,这次机子真有散架的感觉,电池和后盖都 飞出来了,屏幕依然没事。第三次跌落选的是贴着耳打电话的位置,结果和第二个位置时差不多。外媒最后表示,Galaxy Note II 在经历三次跌落实测后,依然十分坚挺,也就是活平时使用时如果不慎跌落,幸运的话基本没有什么大碍。另外,这个测试并不是要破坏气氛,只是为了让未购机者有个参考。那么,大家怎么看呢?








摘自:
1. http://tech.weiphone.com/2012-10-03/Screen_direction_is_always_right_GALAXY_Note_II_built_-_in_smart_rotating_screen_493292.shtml
2. http://tech.weiphone.com/2012-10-01/Eye-opener_GALAXY_Note_II_screen_multi-window_multitasking_detailed_demo_492556.shtml
3. http://tech.weiphone.com/2012-10-02/Big_screen_Naishuai__492906.shtml
4. http://www.androidauthority.com/galaxy-note-2-droptest-119081/

2012年9月29日星期六

祝大家中秋快乐!

 
说到中秋说到月,我最喜欢的一句诗: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出自李白的《把酒问月》。

现代的人看不到古时的月亮,也看不到古时人们如何庆中秋。我喜欢吃莲蓉加蛋黄的月饼,古人的月饼是否有蛋黄呢?还是只有朱元璋的那张字条而已?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

世代更迭,人事全非。古人饮酒问月,今人品茶赏月。酒不醉人人自醉,茶不醉人人亦醉,停杯抬头,似乎月长圆。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唯独玉桂默默凝视人间,多少抢名夺利、多少朝夕之争皆随月相圆缺变化而逝去。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可贵的生命如流水,看似恒长,却是宇宙中微不足道的空隙。面对那永恒的月,尽御下胸中大志,只希望能尽情享受当下,体会美好人生,珍惜所爱的人。

我不自觉地,哼了一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祝大家中秋快乐!

2012年8月7日星期二

Lytro光场相机是什么

Lytro公司日表示这项拥有革命性拍照技术的“光场 (light field)相机”将能够使用户在拍照结束后改变焦距进行再对焦,并能够获得完美照片效果。一个设备拍摄一次,就可以捕捉到一副图片的整个光场,而不仅仅捕捉到一片光线。

    这种相机的工作原理是在利用镜头拍摄图片的同时捕捉到整个背景光场(光场是指在每一个方向照来的每束光线)。用户在扑捉到拍摄瞬间的整个光场后,人们便可以事后在所得照片上随意改变焦点,移动视角,甚至将照片转为3D显示。这也就是说,使用Lytro的相机,用户可以真正地捕捉那个瞬间的全部影像,或捕捉到可以代表那一刻的所有光线。





  大体来说,全光场数码相机和普通相机在硬件上的最大不同,在于在光电感应器件和镜头之间,多了一层微型透镜阵列。这层透镜阵列像是昆虫的复眼,每个透镜都会覆盖几个光电感应像素,在这些像素上存储场景的光线方向信息。


  在软件方面,则需要用到一些数学方法来生成具有指定焦点的图片。在记录下全部光场信息时,原始信息中会包含大量不同方向的光信号,它们叠加在一起,无法直接输出成图片。Ng提出了利用傅立叶变换把不同的信号分解开,再根据使用者的需要重新组合的方法,这种名为“傅立叶切片摄影”的后期处理方式能够合成出聚焦于任意一点的照片。


  人们可以利用电脑给这种技术赋予更多魔力。把焦点不同的照片叠加在一起可以做成动画,可以揭示更多场景细节;可以把两部全光场相机合成一部3D照相机,甚至可以给电影带来更多特效。


  目前还不确定这种相机的确切上架时间和价格,只能确定他们的生产商在台湾。之所以没有选择和尼康或者佳能这样的巨头合作,Lytro打算以自己能够完全控制的方式生产更好的产品。

2012年8月6日星期一

王羲之练臂力 / 黄振国改编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功力深厚,除了勤奋练字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也非常努力的锻炼身体,别是锻炼臂力、腕力和指力。为了锻炼身体,王羲之经常观察鹅掌划水的动作,并且编成一套「鹅掌戏」的体操。

有一天,有几个书法爱好者来向王羲之请教书法的奥妙。王羲之说:写字,手腕得有力,能举千斤,写出来的字才能苍劲有力!

说得兴起,抓起两把高背藤椅,自己站中间,手扶椅背,做起双臂屈伸运动来了。他要客人帮他数,而且如果动作不到位的就不算。想不到王羲之竟然做了上千下,让客人摇头咋舌,纷纷赞叹“好臂力”。

王羲之除了做双臂屈伸运动,每天还到到河滩投掷石子。他说:投掷石子,不但可以练臂力,还可以练腕力和指力。民间传说:有一次王羲之在兰亭写完字,心情非常愉快,顺手把笔掷出去,竟然一直飞到绍兴城里,最后落到一座小石桥上,那小石桥因此被取名为「笔架桥」。

这个传说虽然夸张,却生动的说明了王羲之的臂力是多么强大。也说明了,一件事情要做到登峰造极的程度,除了主观条件,客观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

摘自《文城四意

2012年7月28日星期六

【校本評估像霧又像花?(第1篇)】 - 《中国报》

“有多少作業”、“幾時考試”?從孩子上學開始,這些問題都成了父母的口頭禪。

考試大過天,孩子放學回家沒有作業,還會認定老師偷懶,這是應試教育症候群的基本發病症狀。

我國政府去年推行小學標準課程(Kurikulum Standard Sekolah Rendah,簡稱KSSR)和校本評估(Pentaksiran Berasaskan Sekolah,簡稱PBS),並以后者檢定學生學習能力,在應試教育海洋中,激起層層漣漪。

校方不明白校本評估詳情、教師文書工作量增加、家長擔心少作業少考試影響孩子未來、有關當局不能有效傳達和執行新理念,形成重重迷霧。

本系列嘗試從各角度出發,理出一些頭緒!

政府推行小學標準課程和校本評估已進入第二年,后者更受到校方和家長關注,因為它的出現造成初中評估考試(PMR)可能走入歷史,甚至政府考慮廢除小學檢定考試(UPSR)。

筆者嘗試聯絡數間學校校長、老師和董家教,探詢他們對校本評估的意見,獲得的回應多是“對這個制度不清楚,所以不想多談”,甚至有者以教育部已在報章刊登廣告為由,拒絕發表意見。

一些不願名字見報的校長和老師則透露,執行校本評估面對許多模糊地帶,而且校本評估制度增加教師的工作量,等同把教育局的工作加在老師身上。

校方處于摸索階段

家長方面,許多家長並未發現學校已推行標準課程和校本評估,主要是校方處于摸索階段,未能向家長表達整個概念。

另一些家長則因PMR和UPSR兩項考試面臨取消,擔心無法掌握孩子的學習進度,因此憂心仲仲。

校本評估是教育界的迷霧,還是未來一朵盛放的花?在應試教育心態當道的社會,或無法獲得太大的認同。

今年7月15日,大馬考試局學術評估發展組副主任凱魯丁在《新標準課程及校本評估講解會》上,指出新舊教育制度的差異。

他指出,新制度著重學生的形成性影響(Formatif),舊制度以總結方式(Sumatif)評定一名學生的學習。

說白了,就是前者注重過程,學生一邊學習,老師一邊評估和修正以達到教育目的;后者注重結果,等到考試成績出來后,才去糾正或彌補學生不足。
 
關注學生性格形成

新教育制度注重形成性影響,關注學生性格形成和學習的過程,因而需要老師邊教導邊評估。

小學標準課程注重理解,而非死讀硬背,校本評估則是一種監督機制,發現學生需要改善能即時調整,兩者相輔相成。

凱魯丁說:“校本評估的目的,就是要曉得學生知、做和使用的能力”

他舉例,學生知道什么是板手(俗稱士班拿,Spanner),也要知道他它的功用,同時也要會使用它,老師能透過學生學習后的及時評估,確定學生的掌握能力。

從以上角度去看,小學標準課程和校本評估不啻是不錯的教育方向,但理念和執行唇齒相依,執行起來狀況連連,也是徒然。

如果有關當局無法使校方、老師和家長清楚小學標準課程和校本評估的理念,以及執行方式,教改這條路必然波折不斷。

理解和掌握力勝分數

分數不能代表一切,它只是一種數據,就如傳統考試一樣,並不能全面理解一個人的能力。

凱魯丁以征選飛機師為例。

“一位應征者考獲95分(滿分100分),卻不獲選,另一位只考得83分,卻成為合格人選,關鍵在于不是看他會什么,而是不會什么!”他說。

“如果考得較高分的機師應征者,頭髮梳得光亮、衣著整齊、皮鞋也抹得發亮,飛機起飛技術和操作機件也沒問題,但就是飛機著陸技術極差,換成是我,都不敢坐他駕的飛機。”

反之,另一位駕駛技術沒有問題,只是需要注意儀容,雖然分數較低,但卻適合當一名飛機師,“當然,當上飛機師后,就要特別訓練他注意儀容。”

懂得什么固然重要,不懂得什么更加不能忽視,這也是新的教育制度重心之一,不強調分數,而是理解和掌握能力。

新制度少作業少考試

我國政府在2011年10月開始,已開始啟動教育改革計劃,KSSR和PBS可視為一個重要的起點!

以教育部總監和秘書長為首的特別工作委員會,去年10月至今年2月重新評估我國教育制度,今年4月至11月則是進入規劃發展方向和策略藍圖的關鍵期。

我國自1979年后獨立以來,時隔33年再次教改,小學標準課程和校本評估儼然是全面教改前,重點改革部分。

教育不是只為了應付考試,但三四十年來,大部分學校和家長對于孩子的學習目的只有一個──考到好成績,才有光明的未來!

因此,當強調少作業和減少考試新制度出現,對在應試教育環境下成長,並且已為人父母和師長的一群,產生極大的衝擊。

應試教育阻教育前進

為人師表多年,目前是教育部課程發展組華文科主任林毓聰指出,應試教育是阻擋教育前進的大山,考試是教育的陰影!

他指出,根據20世紀80年代制訂的國家教育哲理,教育的理念就是要塑造一個在智力、情感、心理和生理方面,都能平衡與和諧的人。

“因此,我們的教育理念,並沒有要學生得到很多個A!所以,新的課程也是朝著1988年制定的國家教育哲理出發。”他說,即使應試教育已是阻擋教育的大山,教育依然需要重新出發。

20世紀末,全球教育亂象橫生,聯合國在1996年的《學習內在的財富》報告指出,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是教導學生學會求知(Learning to know)、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學會做人(Learning to be),以及學會共處(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當一個孩子畢業時,看著他的背影,身為老師如何衡量教育成功或失敗呢?”林毓聰指出,聯合國提出的21世紀教育四大支柱就是標準。

他說,小孩需要的是終身教育,即可以帶得走的能力,如果在小學只是應付考試的機器,拿到的A是假的A,實際上並沒有A的能力。

什么是帶得走的能力?他認為,台灣逢甲大學的學生生涯規劃與職涯發展方針中,列出學生需備六個方面的軟能力(Soft skills),就是最好的詮釋。

這六個軟能力分別是溝通、團隊合作、解決問題、創新、自我管理和終身學習能力。

“這些就是要在學校教給孩子的能力,他們要帶著走一輩子的東西,這就是帶得走的能力。”他說。

小孩強調學習關鍵期

小孩什么時候該學什么,就讓他學習,因為那是他們的關鍵期!

林毓聰指出,小學新標準課程強調不能讓小孩錯過關鍵期,以免失去學習的黃金機會。

“零至4歲是學口頭語、4至8歲是閱讀書面語言,8至17歲是學習其他,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關鍵期。”他說。

他以印度轟動一時的狼孩事件為例。當時,有兩名小孩不知何故跟狼群共生,當局救出兩人后,年紀較小者去世,另一名七、八歲的狼孩存活下來。

這名狼孩兩年后才能站立,6年后才能獨立行走,7年后才學會說45個字,16歲去世時只有三四歲小孩的智力。

“總的來看,這名狼孩是錯過關鍵期!”他說。

教育何嘗不是如此,如果在孩子該學習的階段,強逼他們做不適當的事,最終只會使孩子錯過關鍵期,成了只會讀死書和死背課本的一群。

摘自《中国报

2012年7月7日星期六

佛教变商品


前几天在《东方日报》看到这个报导:




读这个报导,才知道峨眉山在1997年就已经挂牌上市,而且「业绩」还很猛,年年上升。

令我好奇的是,到底是谁在主导这些所谓的「上市计划」?是中国佛教界人士还是执政的共产党干部?

这些名山上市后,资产就是属于股东的,那股东到底是谁?报导中没有提到。只是肯定的,这些佛教的文化胜地和精神遗产,就不再属于广大的佛教徒,而是成为唯利是图的商家的囊中物,无论如何对佛教徒来说是一种「浩劫」!是的,浩劫这两个字一点也不夸张,佛教就是可以随时变卖的商品!

中国开放前,由于文化大革命之类的浩劫,使到中国人的文明与文化被严重破坏,甚至消失殆尽;开放后,尝到了「一部分人富起来」的滋味,从此金钱挂帅,生活要比照甚至超过欧美的奢华,一切赚钱之上,共产党比资本主义还要资本主义。现在中国虽然总是把社会主义的口号喊得在「天宫一号」也可以听到,却没有半点社会主义的精神与行为,也失去宗教原有的内涵与文化,只有「唯物论」,这个「物」不是他物,唯金钱而已。我只能用「鼠目寸光」来形容那些处心积虑推动这些上市计划的人,把佛教搞得面目全非。

一个失去精神内涵的宗教,离烟消云散还会远吗?

2012年5月23日星期三

不是不能,而是不要!

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说:由于受限于教育法令和过去的决定,身为教育部长的他,无法在关丹独中课题上作出任何决定。

教育部长不能在教育课题上作决定?可以想象,一个家庭主妇不能决定要买什么菜,这岂不是笑死人吗?

再说,老慕也没有说明过去的什么决定,还有教育法令的哪一条使到他身为教育部长不能拍板决定是否建独中,是不是他个人说爽都不知道。只是教育不是人民的权利吗?国内的私人学校林立,独中也是教育机构吧?前阵子还宣布废除国际学校招收40%本地学生的固打制,这也教育决定吧?

很明显的,慕尤丁的思想在这个多元开放的社会依然固守在单元主义的狭窄空间。董总说,开办独中不获批准,全因教育部贯彻单元化教育。

董总也说,根据1996年教育法令第73条款阐明,法令内没有任何条款可被视为禁止设立及维持任何私立教育机构或学校。华文独中在国家教育制度里,被归类为私立学校,因此,既然教育部都批准开办私立小学、私立中学、私立宗教小学、私立宗教中学、私立特殊教育小学,甚至国际学校和侨民学校,实在没有理由不批准开办(实际上是复办)华文独立中学!

马来西亚就是这样,法律是由高官自由诠释的,他怎么说都可以,怎么说都对,随心所欲。可以的事情他说不可以,不可以的事情他说可以,你吹咩?

很明显的,这样的人,就是不要让华人可以受高等的华文教育,摆明了不要华人的选票,你还要投国阵?一个马来西亚?我呸!

2012年5月3日星期四

Samsung Galaxy S3 抢先发布啦!


Samsung Galaxy S3 launch: Android's 'iPhone killer' brings eye-tracking and voice control technology to the smartphone battle


  • Samsung unveiled latest flagship smartphone at Apple-style launch party in London
  • Eye-tracking and voice-control revealed as key new features
  • Owners get 4.8" screen, quad-core processor, NFC payments, voice control and face-recognition
  • Wireless charging kit removes the clutter of wires
  • Mail Online verdict: 'Samsung has raised the stakes here - and Apple will have to do something truly special to beat this'


Samsung tonight unveiled its latest flagship device, the Galaxy S3, the follow-up to last year's best-selling phone in the world.

The smartphone market moves on once more, with the hi-tech voice-controlled Galaxy S3 likely to becomes a standard-bearer for Google’s Android operating system - and a device for the Apple refuseniks.

The phone’s most innovative feature is built-in face-tracking and voice control - allowing, Samsung claims, for a more 'natural' control system.

Other innovations include what Samsung claims is a 'more intelligent' lock system, that keeps the screen 'awake' when the phone’s camera senses eyes watching it, rather than turning it off.

Blue and white: The Samsung S3 launches at the end of May, available in 'pebble blue' and 'marble white'

The voice control system is called S Voice - and allows access to weather forecasts, web searches and scheduling, similar to iPhone’s Siri system.

Saying 'I want to take a picture' launches the camera application - and will work in eight languages at launch.
S Voice can also reply out loud - which Samsung claims will allow the system to be used while driving.

Available in blue and white, the phone will be launched at the end of May, starting in Europe, with other regions following.

Samsung played on its expertise in screens with a large 4.8-inch Super AMOLED screen running a resolution of 1280 x 720p - far bigger than Apple’s iPhone, and close in size to the smaller end of the tablet market.

Ready for launch: A still from Samsung's presentation reveals the S3 for the first time
Ready for launch: A still from Samsung's presentation reveals the S3 for the first time

Samsung Galaxy S3
Screen size:
4.8 inch
Processor:
1.4 Ghz quad-core
Memory size:
Up to 32gb (+64gb with card)
Operating system:
Android Ice Cream Sandwich
Camera:
Eight megapixel
Weight:
133grams
Dimensions:
Height - 136mm
Width - 70mm
Depth - 8.5mm
Battery:
2100mAh



HTC One X
Screen size:
4.7 inch
Processor:
1.5Ghz quad-core
Memory size:
32GB (non-expandable)
Operating system:
Android Ice Cream Sandwich
Camera:
Eight megapixel
Weight:
130grams
Dimensions:
Height - 134mm
Width - 69mm
Depth - 8.9mm
Battery:
1800mAh



iPhone 4s
Screen size:
3.5 inch
Processor:
800 MHz dual-core
Memory size:
Up to 64gb (non-expandable)
Operating system:
iOS
Camera:
Eight megapixel
Weight:
140grams
Dimensions:
Height - 115mm
Width - 58mm
Depth - 9mm
Battery:
1432mAh




The S3 is powered by a quad-core processor - similar to the ones found in many laptops, and far more powerful than the dual core found in the iPhone.


The phone also includes an NFC chip - near-field-communications - allowing users to share content such as video by tapping phones together.

And if you are sick of wires, a separate wireless charging kit means you can charge your phone without hooking it up to the socket.

Hundreds of people packed into the auditorium to see the launch of the phone
Live audience: Hundreds of people packed into the Earls Court auditorium to see the launch of the phone


Samsung pointed out that while the screen is 22 per cent larger than the previous S2, the 'bezel' around it has been slimmed down, so that the gadget is barely bigger than its predecessor.



The gadget will launch on May 29 in Europe, and in 10 other cities worldwide including Tokyo and Dubai.

The gadget also has some features clearly aimed at the business market once dominated by BlackBerry.

On-device encryption will allow secure emails working within business networks - catering for the new trend for businesses allowing employees to 'bring their own' smartphones rather than using company phones.

The NFC chip will also be used for tap-to-pay mobile payments, in partnership with Visa, with a 'virtual wallet' on the device making payment simple.

The phone is also armed with a battery claimed to last longer than other devices - despite a form factor which is 8.6mm thin and 130g in weight.

The phone has an eight megapixel camera - on a par with both iPhone 4S and the previous Galaxy S2.
The device was presented by Samsung president JK Shin, who said: 'There were a lot of rumours and speculation - some were right, and some were wrong.

'The Galaxy S3 is the best-in-class smartphone in the world.'

The phone was shown off by The Gadget Show’s Suzi Perry at a high-profile event at London's Earls Court exhibition centre - a large, clearly expensive stage show that had a distinct resemblance to Apple’s well-choreographed showings for new iPhones and iPads.

'This is the biggest launch event of the year,' said Perry.

Samsung is also to launch a range of pop-up shops which will show off the handset around Europe - announcing this in a way reminiscent of Steve Job's traditional, 'One last thing,' at their product launches.

A new feature called ‘Pop up Play’ enables multitasking - so that you can, for instance, put a video in a window on screen, then use other apps with the rest of the screen.

This sort of feature was previously the province of Windows or Mac machines, rather than phones.



The camera can also burst-shoot at speeds of up to 20 frames per second - faster than many pro-grade cameras.

The camera also automatically zooms in on faces by double-tapping the screen and a ‘best-shot’ mode auto-selects the best out of the burst.

Enlarge 
Some of the apps pre-installed on the S3
Some of the apps pre-installed on the S3
The phone’s front camera can also shoot in HD - still rare in smartphones - and take still images at the same time. 

Sharing photos with friends is also speeded up by face-recognition technology - which offers to 'share' photos with any friends detected in a photo using hi-tech face recognition, sharing either by text message or email, with a bubble popping up over each person's face with the option to send the photo to them.


The S2 is expected to cost around £35-£40 per month. Carphone Warehouse said their tariffs would start for £36 on a 24-month contract.

The S3 also contains voice controls - which brings it up to speed with the iPhone's Siri - but users may be wondering if it will be another damp squib.

Despite the fun of Apple's Siri, most users prefer traditional controls over speaking to their phone, and the feature which launched the iPhone 4s is not used my many users.
The Samsung Galaxy S3 will be heavily promoted with a worldwide advertising campaign starting this week.

Samsung is now the biggest phone manufacturer in the world, and for this launch they took a page out of Apple's marketing guide and kept everything hush-hush.

Even Samsung's invite to journalists and enthusiasts for the launch in Earl's Court, London, played it quiet - simply inviting people to 'come and meet the next Galaxy'.

The stylus-equipped Samsung Note was a hit for Samsung, proving there is a market for five-inch devices
The stylus-equipped Galaxy Note was a hit for Samsung, proving there is a market for devices with five-inch screens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