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4日星期三

科学松鼠会《解析骨髓移植,向未知和恐惧说再见》

作者:林竹萧萧
前不久(文章发表于2011年8月16日,当时的新闻背景可见“志愿者捐献骨髓临时反悔致患者手术中断”,编辑注),昆明一起骨髓捐献者反悔事件在媒体上受到多方关注,媒体报道中称她的反悔“恐加速患者死亡”,一时间舆论压力极大。

骨髓捐献者临时反悔,并不是第一次,但这起事件的不同之处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捐献者本来同意捐赠,可是在捐了100毫升左右干细胞悬液时, 由于医院的采血机器出现故障,导致捐献过程中断。因为捐献量没有达到患者所需,医院想要再次采集,这时捐献者出于家庭压力以及对医院的不信任,拒绝继续捐 献;另一方面,由于捐献者起初同意捐献,因此患者已经进行了移植前的预处理,健康状况极度脆弱,得不到足量的捐献,恐怕会面临生命危险[1]。

难道骨髓捐赠真的答应了就不能回头,捐赠者真的必须承受那么大的压力吗?

捐献者拒捐,会加速受捐者病情恶化?

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骨髓移植手术是“清髓性骨髓移植”。顾名思义,在移植之前,受捐者要接受大剂量化疗和/或放疗及免疫抑制预处理,清除体内的 肿瘤细胞、异常克隆细胞,阻断发病机制(将“坏”细胞扫地出门),然后才能把捐献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给受捐者(将“好”细胞请进门),重建正常造血和免疫 系统。

此方法对受捐者的健康打击是非常大的——在原有造血系统、免疫系统被摧毁而新的系统尚未建立时,患者对外界抵抗力极弱,稍有不慎就可能因为一次小小 的感染而丧命,所以在这期间他们要住在无菌病房,依靠医疗干预来维持生命。如果捐献者在此时突然反悔,受捐者确实面临致命的危险。

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有其他备选的捐献者,医院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联系备选捐献者,争取其同意并尽快进行移植手术以挽救病人生命。如果没有备选的捐献 者,患者只能住在无菌病房,在对症治疗(抗感染、补充相应血液成分等)的基础上,应用各类造血生长因子、细胞集落因子等促进造血、免疫功能的恢复。同时医 院会继续寻找捐献者。只是对本身已患重病的受捐者而言,能否熬过这一关,是要打一个巨大的问号的。

不过,在昆明事例中,捐献者已经捐了100毫升左右干细胞悬液,虽然100毫升尚未达到患者所需,但并非少到不能移植,事实上这100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已经移植到病人体内,现在只能静观此次移植是否成功。

根据美国国家骨髓捐赠计划(National Marrow Donor Program)的资料,在移植后的一个月内,医院要不断通过血液检查监测受捐者各种血细胞的数量。一般移植后20天左右,白细胞就能够成功植入并大量分 裂分化[2]。除此以外,红细胞、血小板的数量也需要进行常规监测,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输入红细胞、血小板等。如果植入成功,那么新的免疫、造血体系就能 够被构建起来,病人的病情亦能够逐渐恢复。

因此,媒体在最初的报道中就称捐献者拒捐“恐加速患者死亡”并不客观。

捐多少“骨髓”才够?

在昆明事例的媒体报道中,捐献者称医院之前告知她捐献100毫升左右,捐献当天却又说要看病人情况[1],这种做法也间接导致了她后面的拒捐。那捐献者需要捐献多少造血干细胞到底是怎么确定的?什么时候才能确定?

《比利时国家骨髓捐献标准操作手册》要求,捐献者所捐献的骨髓有核细胞数量(校正后)需超过2×10 8 个/千克体重(患者体重)并满足移植中心的剂量要求[3]。除了有核细胞之外,CD34+细胞数量及CD3+细胞数量也用以检测捐献者所提供的造血干细胞 是否能满足患者的要求。

一般情况下,在连续皮下注射动员药物4天后,捐献者将在第5天进行外周血(外周血是指除肝、脾、骨髓及淋巴系统的血液以外的循环系统里的血液)干细 胞的分离收集操作;如果第5天采集细胞数量不够,那么捐献者就再次注射一针动员药,并在第6天继续采集细胞[3](这里要注意:“连续”两天采集外周血造 血干细胞在一些国家的规定中属于“同一次”捐献[4])。
根据我国卫生部发布的《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管理规范》的规定,造血干细胞悬液的采集量为50-200毫升/人/次,采集次数不得超过2次,每次循环处理血量不能多于15000毫升,而且如果CD34+达到2×106 /千克(患者体重)或有核细胞数达到5×108 /千克(患者体重)时,停止采集[5]。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国是允许在未采集到足够数量的造血干细胞时,进行第二次采集的。

也就是说,在捐献前医院能够确定受捐者需要多少造血干细胞,但当天是否能采集到足够的数量,并不能十分确定。如果当天捐献没能采集到足够数量的造血干细胞,那么就需要进行补充采集。这在国内外都是允许的。

不过另一方面,我国《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管理规范》在“其他管理要求”中明确规定造血干细胞采集医疗机构要有“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5]。 而昆明事例却是因为医院的仪器出了故障,未能完成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舆论的压力全都指向捐献者,对捐献者而言是不公平的。

捐献者拒捐并非我国独有

捐赠骨髓对于捐献者而言并非是一个“轻松”的决定,不要说第2次捐献,实际上第1次捐献对捐献者而言已经是两难的抉择。在患者的生命健康与捐献者自身承受的巨大压力之间做出选择绝非易事。

全世界范围内,骨髓捐献志愿者最终“临阵脱逃”的概率都非常高,尽管国内有些媒体报道国内拒捐率约20%左右,但实际上美国媒体报道全美的拒捐率高达近50%[6],而日本学者统计亚洲志愿者中也有约60%都最终拒绝捐献,这其中的主要因素就是家庭压力[7]。

美国曾报道一名女性患者因为4名配型成功的捐献者都拒绝捐献而最终死亡[6]。拒捐甚至也会发生在亲生兄妹之中[8]。就我国而言,捐献者临时反悔的情况也绝不是第一次发生,早在2006年,就有捐献者因临时反悔被患者告上法庭的案例。

尽管多数媒体对于最终拒捐的捐献者都持以批评的态度,甚至使用捐献者将患者“宣判死亡”这样的措辞[1]。但实际上我们应当看到,在有关捐献的政策制订上是希望能够“保护”捐献者的——比如,保护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

捐献者何时可以拒捐?

保证捐献的“自愿”一直都是造血干细胞移植遵循的原则。对于捐献者是否有权拒绝捐献,以及什么时候可以拒绝的问题,美国国家骨髓捐献计划在其网页上 如此回答:你有权在任何时候决定你是否捐献,骨髓捐献永远是自愿的[9]。世界骨髓捐献组织也称“捐献者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退出”;“捐献者在被告知需 要进行再次(多次)捐献时,患者有权拒绝捐献而不受到外部影响(must be free to decline)” [10]。

不过,由于干细胞移植的特殊性——“清髓”之后受捐者的免疫造血系统被摧毁,因此如果捐献者在患者清髓后选择拒捐,必然会给患者带来巨大打击,使其“雪上加霜”。
为了尽可能减少拒捐对患者造成的巨大生理、心理上的打击,亚洲骨髓配对组织(Asians for Miracle Marrow Matches)建议捐献者“如果拒捐一定要尽早告诉有关人员”,并且在捐赠当天不能拒绝。我国也普遍要求捐献者在患者开始清髓之后就不可拒捐。

这些建议尽管看上去影响了捐献者的“自愿”,但这确实能为患者的生命带来更多保障。不过,这些要求与建议并不是强制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捐献者确实反悔,医疗机构也不能强制要求捐献。

总而言之,在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恐怕谁都有无限的难处,谁都希望被理解,被聆听。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在移植过程中,不仅要对患者的健康予以监 测,也要对捐献者给予更多的关怀(包括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11],不是关怀一天、一个月,而是要更长久,绝不能因为“战争”(移植)的结束而忘记我们 的英雄。

了解更多:骨髓捐献是要抽取骨髓吗?骨髓是从脊髓里抽取吗?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如何捐献?骨髓捐献有损捐献者健康吗?一次捐献,终生负责?⋯⋯想知道更多有关骨髓移植知识,请移步《解惑:骨髓捐献5大担忧》

解惑:骨髓捐献5大担忧

1. 骨髓捐献是要抽取骨髓吗?

虽然“骨髓移植”一说深入人心,但专业的叫法应该是“造血干细胞移植”。也就是说,捐献骨髓真正捐献的是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且能分化为各种血细胞的前体细胞,最终生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血细胞成分。

骨髓存在于长骨(如肱骨、股骨)的骨髓腔和扁平骨(如髂骨)的稀松骨质间的网眼中,是一种海绵状的组织,能产生血细胞的骨髓略呈红色,称为红骨髓。人体骨髓量与体重等因素相关,成年人骨髓量一般为3千克左右。

因为人体绝大部分的造血干细胞是分布在较大骨骼腔隙中的红骨髓(刚出生时,骨骼腔内都是红骨髓,随着年龄增长,骨骼内脂肪增多,即为黄骨髓;红骨髓 造血功能活跃,而黄骨髓只是保有造血功能潜质),所以早期是采用抽取骨髓的办法来获取造血干细胞,不过这是较早前受技术所限而采取的办法,现在已经较少采 用了。

目前临床进行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骨髓移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脐带血移植。

2. 骨髓是从脊髓里抽取吗?

很多人在想象中认为,“骨髓移植是要在捐献者的脊髓中抽取骨髓”。但实际上这种想法有两个错误:首先,尽管都是名为“髓”,但脊髓是中枢神经的一部分,其组成乃无数的神经(彷如身体的中枢电缆线),而绝非“骨髓”,跟造血干细胞更没有关系。

其次,临床上抽取骨髓的部位并非脊髓,甚至都不是脊柱。在真正的“骨髓”捐献过程中,捐献者捐献时需要被麻醉,医生用针刺入其髂骨(髂前上棘和/或髂后上棘)抽取一定量的骨髓用以移植。
【医生抽取髂骨处骨髓示意图】

3.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如何捐献?

除了红骨髓中蕴含大量的造血干细胞以外,人体还有不少地方亦含有造血干细胞,例如外周血。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在临床应用最为广泛,我们通常所 说的“骨髓移植”实际上大多都是“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1]。无关供者(unrelated donor)捐献时大多采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仅在外周血采集干细胞不足或某些亲属捐献病例中才会联合“骨髓移植”方法。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时,是将捐献血液抽出后流经细胞分离机,在把干细胞挑出来后,再将血液输回捐献者体内。这种方法能够避免骨髓穿刺带来的痛苦,使得移植对捐献者的影响降到最低。另外这一过程无需麻醉,和献血很像。

 【志愿者正在捐献外周血中的造血干细胞】

不过,因为正常外周血中造血干细胞数量极少,移所以植前需要利用药物将捐献者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以便更有效地收集造血干细胞。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动员药物是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它能刺激粒细胞系造血,促进髓系造血祖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成熟,调节中性粒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成熟,并促使造血干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释放至血流,增加其在外周的数量[2]。

一般情况下,在连续皮下注射动员药物4天后,捐献者将在第5天进行外周血干细胞的分离收集操作;如果第5天采集细胞数量不够,那么捐献者就再次注射 一针动员药,并在第6天继续采集细胞[3](这里要注意:“连续”两天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在一些国家的规定中属于“同一次”捐献[4])。

我国的捐献程序与国外类似,先以5微克/千克(体重)/日的量应用4-6天的动员剂,然后就可以开始分离收集外周血中的干细胞了[5]。
另外,刚出生婴儿脐带血中也含有造血干细胞,只是数量相对较少,因此多用于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

4. 骨髓捐献有损捐献者健康吗?

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失血或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1-2周内,血液中的各种血细胞可恢复到原来水平[6]。

由于动员药物的作用,捐献者大多会有一些药物带来的短期不适感受。近八成的捐献者在用药后会出现轻中度的骨痛,但用普通止痛药大多能够有效缓解疼痛 [7];其他诸如过敏反应、脾损伤、咳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乃至死亡等副作用尽管在临床上亦有报道,但对于健康的骨髓捐献者而言十分罕见 [2][8]。

除了上述明确与药物有关的副反应之外,捐献后有1/4的捐献者会有较明显的头痛、恶心等症状,其中女性捐献者发生率更高[7]。

另外在采集外周血干细胞时,会使用外周血细胞分离机将造血干细胞分离出来,而把红细胞、血小板等成分回输到捐献者体内。在此过程中,捐献者可能会出 现一过性的低钙血症、手足麻木、一过性的血红蛋白、血小板下降,偶有捐献者出现心悸、胸闷等表现。但这些症状大多都能自行或在药物辅助下恢复。大多数捐献 者在骨髓捐献后两天内即可回复正常作息[1]并在捐献后第二天就能出院回家[9]。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副反应都是短期、暂时的。在长期随访研究中并未观察到干细胞捐献对捐献者存在任何长期的不良作用,捐献者的癌症发生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正常人无异[7][10]。

5. 一次捐献,终生负责?

很多人就会产生这样的顾虑:如果骨髓配型成功,是否意味着一辈子都要对病人负责?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各国对再次(多次)骨髓捐献都制订了较为严格的标准。挪威就规定首次捐献后必须间隔4周才能进行第二次造血干细胞捐献,并且该国禁止连续3次捐献骨髓或外周血造血干细胞[11]。

美国在这方面也有较为严格的限定,不仅同样禁止捐献者为同一名受捐者进行2次以上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并且在无特殊情况下,既往捐献者也不应当被要求再为其他受捐者捐献造血干细胞[4]。

实际上各国对于向同一名患者再次(多次)捐献骨髓的申请处理都比较谨慎,患者的医疗机构必须向移植委员会提交申请并证明“为什么”患者需要接受再次移植。只有当申请得到审批之后,方能进行再次(多次)移植。

因此,捐献者对于“终身负责”的顾虑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感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田磊医师、曹轲医师对本文的帮助。

参考文献

正文参考文献

[1] (1, 2, 3)《昆明志愿者捐髓半途反悔 或加速受捐者死亡》
[2] Waiting for Engraftment: Days 0-30
[3] (1, 2)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 MANUAL OF THE MARROW DONOR PROGRAM BELGIUM
[4] Draft 21st Edition Standards and Glossary
[5] (1, 2) 卫生部关于印发<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管理规范>和<非血缘造血干细胞采集技术规范>的通知
[6] (1, 2) Woman Dies after Marrow Donor Refuse to Show
[7] The fears and the facts
[8] I have sentenced to death by my sister
[9] Donation FAQs
[10] World Marrow Donor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Unrelate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Donor Registries
[11] Adverse events among 2408 unrelated donors of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 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trial from the National Marrow Donor Program.

“解惑”部分参考文献

[1] National Marrow Donor Program
[2] Filgrastim
[3]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 Manual Of The Marrow Donor Program Belgium
[4] Draft 21st Edition Standards and Glossary
[5] 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管理规范
[6] 骨髓捐赠科普知识介绍(中华骨髓库)
[7] Adverse events among 2408 unrelated donors of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 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trial from the National Marrow Donor Program
[8]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9] Donation FAQs
[10] Stem cell donation – What advice can be given to the donor?
[11] Woman Dies after Marrow Donor Refuse to Show

摘自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74220

2012年10月8日星期一

岂是“董总课题”而已?(Beyond the 'Dong Zong issue' )

译稿:岂是“董总课题”而已?
作者:阿兹利·拉曼
译者:KenShi Lee

我以关注的态度,细读董总所列出政府对华校采取的种种歧视动作。

为何优质教师和丰富的资源依然只输送到马来学校?这所谓的“教员派遣”动作,到头来只有剥夺孩子们享有优质母语教育的机会。在华校求学的孩子们何以必需饱受如此罪犯般的对待?否决学生以本身母语受教育的权利,这种举止表现的到底是什么样的病态?这些立法的专家们,是否真的了解文化、认知、意识、以及公民身份之间的关系?

这年头,国族主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是如何透过学校采用的语言,在课堂上了解这所谓国族主义的含义?被弄成主流的那一套国族主义,贴上的是谁的招牌?这牌子的国族主义,必需是什么样子的?华校多年来师资要求的呼吁,这背后到底是什么问题?孩子们是如何因着这一大箩问题而饱受罪犯似的对待?教育作为一门非暴力行业,在这课题上,和平方案在何方?

当我思考教育课题的时候,我最在乎的,视为最首要的,就是孩子们。我视每个孩子为赐予人间的礼物。我考虑的,是包括这孩子的文化以及认知特征、抚养这孩子长大的家庭给予他的尊严、以及那个叫做“国家政府”的有关方面到底想把这孩子搓成什么模样。

学校这过程,在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一个庞大的托儿机制,让一个孩子在每周的七天、每天的八个钟头,给别人看顾,就像以色列的基布兹社群那样,让家长们可以去上班,把辛劳成果卖给国家政府。

而,这孩子,就必需学习待人接物之道,以及学习了解新事物。与此同时,家长们则必需唯命是从的成为良好工人,为国家政府生产利益。这些家长/工人靠着疏离性质的劳动生产的产品,就让国家政府透过各种管道和机制加以使用,按照政治与经济领域的精英们想象出来的“发展”定义,去“发展”他们的国家。

这孩子进到学校去,学习的就是混得变成这国家政府山头内的一个公民。那庞大产量的托儿机器,不管是叫做公共学校、私人学校、还是宗教学校,都是由一群叫做“教师”(还有就是寄宿学校的“舍监”)的“美德经理人”看管。其中用意,就是确保这孩子培养得热爱族群,或是根据国家政府意识形态阐述的那种“爱国”。在马来西亚,最新版本的官方意识形态,大概就是那套叫做“1个大马”的东西。

学校是否一个让孩子快乐地求知的地方?在这地方,孩子的思想品德应该如何模塑?这孩子应该精通哪一种语言?他在学校领受的文化,应该是谁的文化?在马来西亚的学校,这文化是否马来文化?抑或,是马来穆斯林混合文化?这孩子应该领受的好处,是由谁来规定?

在这时代,人们日益渴望激烈且彻底的改革、强调立场和见解的包含性、语言的多元化和竞争。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再加上全球化世界的种种需求,马来西亚的教育哲学到底是什么?

何不让孩子在学校以熟悉的母语好好学习,培养文化尊严,然后在中学阶段再以英文为主要教学媒介?

何不连课堂的伊斯兰研究以及道德教育都一律以英语授课,装备孩子应付以英语为媒介语言的大专教育,以及那些列为新生必修课的哲学、伦理、以及文化研究?

诸位马来西亚人,当我们试图为孩子的成长而设计一套最适当的文化以及认知环境,让他们日后能够成为有所作为并且具备成熟处世态度的公民,我们不应该以欺骗、无知、伪善的态度建构这环境。我们眼前的马来西亚教育体系,就是因着种族分化政策的基础,而不断的极端化。

如今,马来西亚教育系统工厂生产线已经出货不知多少遍了。种族关系课题每况愈下,其中原因之一,就是那些策划教育政策的人们的无能,导致无法设计出一套以和平为基础,让人们学习尊重并欣赏彼此、并且让这种文化茂盛成长的教育制度以及教育环境。

如今,各个种族/法西斯主义团体,为了维护那所谓的“马来主权”——我称之为“伪马来蠢货尊严”的观念,把公共言说空间弄得日益污烟漳气。这种观念,不但价值破产,也是造成道德破产以及国家破产的祸首。

教育部到底可曾为着多元文化教育而付出努力?

马来西亚政治的本质,是从一种以派系旗帜为个别社群凝聚点的政治模式,演变成一种与非理性、贪婪、以及贪污泛滥现象毗邻的种族精神病理状态。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教育部可曾对多元文化教育给予丝毫的重视?

身为一位从事教导文化、哲学、以及教育原理的教育工作者,我希望看见马来西亚的孩子们,可以满有尊严的把他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带到学校去,在充满着创意和互动的学习环境,彼此分享他们的文化。

如此,我们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之中加入哲学家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所说的“真伪之伦理”,让这些对文化深感好奇的孩子们懂得辨别道德传统其中的真伪,不至于在面对个别招牌的极民族中心主义(ultra-ethnocentricism)的时候就只懂得选择鼓吹或追打。

就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教育部能否在另一个懂得认真看待教育课题的政权掌舵之前,一次过彻底解决这董总课题。

 

原文如下:

Beyond the 'Dong Zong issue'

Beyond the 'Dong Zong issue'
by Azly Rahman
in Malaysiakini
I read with interest about ongoing governmental discrimination against Chinese schools, as highlighted by Dong Zong.

Why are quality teachers and an abundance of resources still channeled only to Malay-dominated schools? Why are children in Chinese schools criminalised by the ‘sanction on teaching staff” which will ultimately deprive students of a good mother-tongue education?

dong zong chinese school 325 protest 250312What actually is our illness with regard to denial of the students’ right to their own language? Do policy makers actually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cognition, consciousness and citizenship?

What does nationalism mean these days, and how do we understand it vis-a-viz use of language in schools? Whose brand of nationalism is being made dominant and what should an inclusive one look like?

What is the real issue behind the age-old request for the Chinese schools to have more teachers? How are the children criminalised by all this? Where is the peaceful path to this gentle profession called education?

When I think of education, I think of the children first and foremost. I think of each child as a gift brought into this world in all his/her cultural and cognitive complexities and of the pride of the family raising the child independent of what the ‘state’ wants the child to become.

Schooling is a process of mass babysitting in a capitalist state, such that the child will be provided a place for eight hours a days, seven days a week, to be taken care of, like in a kibbutz, while the parents go to work, selling their labour to the state.

azlanThe child is supposed to behave and learn new things while the parents are supposed to be obedient and, as good workers, bring profit to the state. The state, through its apparatuses, uses the profits and products of ‘alienated labour’ of  parents/workers and ‘develops’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what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elite imagines what ‘development’ means.

The child gets to be socialised to become citizens of the state. The mass baby-sitting agencies called public, private or parochial schools, tended by ‘managers of virtue’ called teachers - and wardens’ in boarding schools.

Their role is to ensure that the child learns to become nationalistic or even ‘patriotic’ in accordance to what this means vis-a-viz state ideology. In Malaysia, the current ideology is perhaps called ‘1Malaysia’.

Polarised education system


Are schools a happy place for the child? How shall the child be moulded? What language will he/she be proficient in? Whose culture will he/she inherit? In Malaysia, will it be the culture of the Malays? Or a hybrid of the Malay-Muslim culture? Who defines what will be it in the best interests of the child?

What actually is Malaysia's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in this age and time of growing restlessness demanding for radical change, inclusiveness, linguistic diversity and competency, and the demands of a globalised world?

dong zong chinese school 325 protest 250312Why not let the child be schooled well first in his/her mother-tongue to develop cultural pride, and next let the medium of instruction at the secondary level be in English primarily?

Why not teach even the subject of Islamic Studies and Moral Education in English, and next prepare the child well for tertiary education that is predominantly English-speaking, with courses such as Philosophy, Ethics, and Cultural Studies as compulsory first-year subjects?

Malaysians: Let us not be dishonest, ignorant or hypocritical in the way we design the best cultural and cognitive environment for the child to grow up to become world-wise and productive citizens. As it is now, Malaysia's education system is polarising and inspired by the apartheid system.

The products of the Malaysian educational system have for several batches passed through the conveyor belt. The issue of race relations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exacerbated, partly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inability of the education policy makers to design peaceful educational settings and peaceable learning environments to allow respect and appreciation for each other’s culture to flourish.

NONEPublic discourse is becoming more plagued with calls by this or that racist-fascist groups in defence of the bankrupt and morally and nationally bankrupting ideology of Ketuanan Melayu or ‘pseudo-Malay idiotic pride’ as I would translate it.

Has there been any effort by the Education Ministry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a curriculum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Has there been an interest in it at all, given the nature of Malaysia’s communal politics that has evolved into the state of ethno-psychopathology bordering on irrationality, greed and massive corruption?

As an educator involved in the teaching of cultural perspectives,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 I’d like to see children in Malaysian schools bring their culture with pride into the classroom, to be shared with others in a deeply engaging creative learning context.

This is so that we bring in what the philosopher Charles Taylor would call the “ethics of authenticity” - of the ethical traditions of culture - into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not have these young curious cultural minds evolve into become ‘knockers or boosters’ of this or that brand of ultra-ethnocentrism.

Let us see how the Education Ministry will resolve this Dong Zong issue once and for all, before another regime takes this important  task more seriously.


DR AZLY RAHMAN, who was born in Singapore and grew up in Johor Baru, holds a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doctorate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Master’s degrees in the fields of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Affairs, Peace Studies and Communication. He has taught more than 40 courses in six different departments and has written more than 300 analyses on Malaysia. His teaching experience spans Malay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over a wide range of subjects from elementary to graduate education. He currently resides in the United States. 

摘自 http://azlyrahman-illuminations.blogspot.com/2012/03/beyond-dong-zong-issue.html
 

2012年10月5日星期五

Samsung Galaxy Note II

为了抗衡Iphone 5,多样化的三星推出了Samsung Galaxy Note II。且让我们了解这个新产品吧。

韩国三星在其官方YouTube账户上,发布了一则长达8分多钟的广告视频,再次演示了GALAXY Note II显著惊人的功能特性。令人意外的是,一些新功能之前三星只是简单提到,并没有很详细的演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2分钟左右开始演示的“同屏多窗口多任务处理(multi-window)”功能。三星把 Note 10.1 独创的多屏显示功能作了适当修改和调整之后,将其带到了 Note II 上。当然,适用分屏的应用程序只是部分支持,一些是专属应用,一些无法实现。我们看到GTalk、S Note、浏览器、短信这些都完美支持了,而且视频演示中执行率近乎完美,所以我们希望实际使用中也能如此顺畅和无缝吧,先看视频:


三星称,GALAXY Note II可为用户提供超独特的体验,帮助用户创造个性化和富有表现力的内容。Note II是一款激发创意的移动通讯产品,配合强大的硬件性能,用户会感觉到信息和灵感的挖掘或瞬间捕捉速度更快了,并且更有条理更有效率。用户在浏览网页、观赏视频或运行其他应用程序的同时,可通过 S Pen 在另一半屏幕记录下自己的想法或绘制草图,甚至可将一块屏幕的截屏图像裁剪并粘贴在另一块屏幕区域。另外,Note II支持“浮窗预览”(Air View)功 能,S Pen可调整窗口的大小,也可在一屏之上即可快速预览电子邮件、视频等更多更具体的信息。



屏幕方向永远正确 GALAXY Note II内置“智能旋屏”功能


相信很多使用智能手机的锋友或多或少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当机子开启“自动旋转屏幕”或者“竖屏解锁”,使用过程中其加速度计总会在不需要时或不小心改变屏幕的方向,甚至有时突然90度旋屏令人相当抓狂。三星深知手机用户的困扰,为此特别开发一种名为“智能旋屏(Smart Rotation)”的功能,可 读懂用户,根据用户实情确定屏幕方向。

实际上,Smart Rotation 的工作原理和 Smart Stay 差 不多,我们知道Smart Stay主要通过前置摄像头智能追踪用户的眼球,当在看屏幕时便能自动保持屏幕亮度,避免受黑屏打扰。而 Smart Rotation也是通过前置摄像头智能追踪用户的脸,当用户的脸和内容方向错误时便可自动调整和更正屏幕的方向,避免受错误旋屏困扰。


根据真机最新演示了解,GALAXY Note II已经内置 Smart Rotation 功能,通过该功能可以确保屏幕上的内容和用户的脸保持一致。 也就是说,GALAXY Note II屏幕方向始终正确,不过Smart Rotation 是默认关闭的,用户需要进入“设置→显示”打开这个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Smart Rotation 功能是三星为谷歌Android系统设计开发的新功能,但是请记住这是三星设备专有功能,三星也曾表示未来还会为移动设备推出更多“智能”功能。总的来说,三星在GALAXY Note II又实现了两项GALAXY S III不具备的特性,分别为:“智能旋 屏”和“同屏多窗多任务”。

抗摔测试

Galaxy Note II 刚刚开始正式发售不久,目前拿到真机的用户并不是很多,不过相信很多人一直很好奇,拥有5.5英寸巨屏的跨界设备 Galaxy Note II 抗摔能力到底如何,现在终于有外媒给我们来一次真机的实际跌落测试了。

近日,外媒 Androidauthority 将刚到手的 Galaxy Note II 进行了一次跌落测试,整个过程还用视频记录了下来。他们表示, 在跌落测试中,这款大块头设备表现不是很理想,尤其相对屏幕小的设备而言,这通过物理规律不难解释。不过测试结束之后,覆盖强化玻璃的屏幕没有破碎的确人感到惊喜,而且实际上只有机身少部分面积收到了损伤。

请看:



从视频我们可以看到,测试人员所选择的起始跌落点都是平时使用手机时最容易脱手的地方。首先是刚刚从裤子口袋拿出设备的位置,Note II垂直跌落,机身底部直接亲吻大地,幸运的是除了底部已经花掉之外,无其他明显损伤。第二个是拿出设备将要接电话时贴近胸部的位置,这次机子真有散架的感觉,电池和后盖都 飞出来了,屏幕依然没事。第三次跌落选的是贴着耳打电话的位置,结果和第二个位置时差不多。外媒最后表示,Galaxy Note II 在经历三次跌落实测后,依然十分坚挺,也就是活平时使用时如果不慎跌落,幸运的话基本没有什么大碍。另外,这个测试并不是要破坏气氛,只是为了让未购机者有个参考。那么,大家怎么看呢?








摘自:
1. http://tech.weiphone.com/2012-10-03/Screen_direction_is_always_right_GALAXY_Note_II_built_-_in_smart_rotating_screen_493292.shtml
2. http://tech.weiphone.com/2012-10-01/Eye-opener_GALAXY_Note_II_screen_multi-window_multitasking_detailed_demo_492556.shtml
3. http://tech.weiphone.com/2012-10-02/Big_screen_Naishuai__492906.shtml
4. http://www.androidauthority.com/galaxy-note-2-droptest-119081/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