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日星期二

变相剥削的政策

在庆祝马来西亚日前夕,首相纳吉提出强化土著经济政策,林林总总的措施令人眼花缭乱。

首相纳吉在推介礼上说政府强化土著不会忽略或影响其他族群的权益,这个说法笔者极不认同。以教育为例子,虽然副首相教育部长慕尤丁认为,在《国家教育大蓝图》中并没有明文列出要消灭国民型小学的字眼,呼吁华社不必担心,然而实情是否如此?

从上一任教育部长拿督斯里希山慕丁提出的「2006至2010年教育发展大蓝图」(PIPP)开始,就把国民学校列为「首选学校」。这样其实就等于变相剥夺 非国民学校的资源与基本权利。以教育拨款来说,在第九大马计划(2006年至2010年)中,华小生虽然占了大约百分之二十一,但华小所获得的发展拨款只有区区的3.6%,而国民小学学生占了大约百分之七十五,但发展拨款却占了百分之九十五。

忽略国民型小学需求

如果依照公平分配教育发展拨款的原则,即使政府只是分配「区区」百分之十给华小,在第九个大马计划下华小就会多获得大约三亿令吉的拨款,相信足以解决所有华小发展所需的经费。学校为了长远的发展,往往需要筹以百万令吉数的款项,这对华社来说不只是负担,而是足以压垮华社的重担了。另外,由于不是「首选学校」,申请建新的国民型学校和迁校也困难重重,使到大多数城市的华小孩子不得不委屈地挤在狭小的课室上课。加上课程设计等都主要以国小为蓝本,就很容易忽 略了国民型小学的需求。

在华小国文节数上,笔者认为董总所坚持的180分钟是正确的。多了六十分钟的国文时间,就是减少了以华语为媒介语的科目的时间,那就必须派更多国文教师来华小。而通常国文老师几乎都是不谙华文,当人数众多时校方就被迫让这些教师教导副科,结果变相的剥夺了国民型小学学生学习母语的时间。

由于国民型学校不是「首选学校」,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师培训制度,只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办法,师资问题总是无法解决,不谙华语的教师越来越多(看看最近当局已经培训好了的460位华小教师枯等数个月都无法填补空缺)。长久下去,多数华小的硬体发展停滞不前,而课程上和师资安排又面对问题,变质只是迟早的问题。

闭门造车无法创奇迹

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往往足以变成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就是「蝴蝶效应」的威力,只不过需要长远的时间才能看到作用,但到时已无法挽回。

因此,只要政府的思维还停留在以种族和宗教「分而治之」的方式,就是对弱势群体不管在经济、教育、宗教还是文化上的剥削。政府应该认识到,虽然我国有不同种族,但作为同一个国家的人民是一荣俱荣、一枯俱枯的,每一个种族都无法用闭门造车的方式来创造奇迹。唯有不分种族和宗教,而是根据人民的需要来扶助才能达到提升土著(和非土著)的目的。

希望有一天,马来西亚不再有土著与非土著之分,那才是真正的「一个马来西亚」。

刊登于2013年9月23日《南洋商报》言论版(http://www.nanyang.com/node/566182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