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前教育為例,现在的教育模式百花齐放,选择多元,各有特点,但许多私人幼儿园的软硬体设备,空间环境,往往又无法让人将之与所採用的教育模式掛上鉤,真的能够做到有关模式的特点和成效?
尤令人咋舌的是,许多幼儿园已经「小学化」,课程纲要艰深,上课几乎是填鸭式,功课更是多得不行,四五岁的小孩有这个必要这样早就被功课「压垮」?
有幼教工作者说,他们也是逼於无奈,这些都是家长要求的,如果园方做不到,或者不这样做,那家长就会另谋高明瞭,现在幼教领域竞争大,园方不得不想办法留住学生。
家长们处於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自然是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点上,在子女的幼儿成长阶段,便希望他们多学、多识,以便将来在社会上有更强的竞争能力。一些幼教工作者為了达到家长的要求,也只好在本身认可的教育模式 / 理念和家长的期望之间,儘量做到「平衡」。
个人对幼教的要求是能让幼童在愉快和多姿多采的环境下,参与群体学习生活,从而引发好奇心和求知慾,培养学习兴趣和良好生活习惯。家裡5岁的小孩今年上了一所设备完善,师资良好的台湾学校附设幼儿园,开学第一週后,校方就召集了家长进行家长会做亲师交流,会上听到老师说,「学习是马拉松,不是短跑,这个时候不能强迫孩子做太多无意义的抄写,他们要写要学的日子还长著呢!」听到老师如此这般说,我做為家长的,是放心了。
学前教育可以放心,小学呢?华小的软硬体设备问题一箩筐,校舍数量似乎永远追不上增长的学生人数,师资短缺的问题是每一年周而復始在上演,还有校本评估制度,把教师们个个压得喘不过气来,教师太累,学生岂不一样累?
中学方面,除了一些国中面对纪律问题之外,母语班的问题也是解不开的栓,国民型中学的华文科师资,同样年年面对短缺,胡乱调派的问题,除非你上中学就不要学华文,否则就必须与这些课题周旋。听说,越来越多家长,尤其是為了英文教数理以及校本评估制度不明朗的课题,纷纷将孩子送去独中或者私立学校。然而,不是每个家长都负担得起,学生也未必就是一定适合上独中或私校。
大专方面,华裔依然视公立大学為窄门,仍然存有各种的不公对待,之前争取「入门票」的中六班是艰难的,大学预科班则门槛更高,所幸现在私专如雨后春荀,许多人中学毕业,SPM成绩都不需等,直接上私专去了。收入不高或中等的父母这时须愁的是学费,学生本身则面对选科的烦恼,还有同学朋友都早早升学去了,自己到底还要等到甚麼时候?
做父母的,面对这些烦恼,能将忧愁解开的,无疑是政府须在教育的每一个阶段都做好基础工作,制定一套清晰的路线蓝图,这一套路线是由点而线而面,规划周全,路向明确,间中即使需要按时代和环境需要,不得不做出一些修改,增进改善,也不会因此影响了整个路线蓝图的根基,只要细节和技术的问题掌握得好,不让这些小枝节动摇了任何的根本,就不会令国民和教育工作者感到难以适从,也不会因此令教育经常為了一些争议和枝微末节的东西而陷入朝令夕改,动輒就演变成种族和政治课题,苦了学生和教师,也拖慢了国家进步。
所谓「不要让学生输在起跑点上」,应该这样詮释:教育蓝图无论怎麼写,都要以学生的利益為基本,让学生在任何的课堂上,都能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乐趣,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瞭解自己的喜好志向,明白学习的路上,不能只是只顾短暂的胜利,而忽略了道旁的风景。
但愿某一天,我们的教育能让全民皆放心。
(星洲日报/骑驴看本‧作者:张立德‧《星洲日报》主笔)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