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31日星期一

幸福·渐渐清楚

今天无意间读到报章上关于栗原弘美《驯夫讲座——幸福婚姻的七堂课》,克史·匹桑诺博士(知见心理学创办人)说的话真是令我惊醒过来:
“我们都为了埋藏在自己内心的问题而惩罚别人。”
事实上,每个人都是带着原生家庭的伤口长大的,每个人多少都有些缺憾,了解创伤的根源,才能达到疗愈功效。
“你跟对方要什么礼物,就是你要先给出的礼物。”
“真正的爱,是不会痛的。”
碰到令你喜欢的对象,不要发展成外遇,而是应该在心里感谢这人,然后把这种心动的感觉,回到自己的伴侣身上,并选择再次跟伴侣承诺,这些他人身上的魅力,就会巧妙地转移到伴侣身上。

幸福不是必然的,还要学习如何幸福,不然蓦然回首,原来人生就这样结束了,这是我的感慨。

2011年1月13日星期四

二人谈:佛教信仰与佛教研究

日期:2011年1月26日(星期三)
时间:上午10时-中午12时
地点:金宝拉曼大学总校


配合余曆雄老师新书推介的系列讲座,邀请尤芳达教授、黄先炳博士、林德明副教授,连同本院院长何启良教授,1月26日(星期三)讲评交流。全程活动从上午十时开始至十二时为第一段,第二段从下午二时至四时,地点於A003讲堂。

《佛教信仰与佛教研究》邀请到林心光博士与黄先炳博士主讲。林心光先生是马来亚大学理学士、硕士、博士,主修化学。曾任马来亚大学理学院 助教、多媒体大学讲师,现任拉曼大学理学院院长、副教授。中小学受英文教育于槟城,但研究范围广泛,并且为了方便研究,接触多种语文,除英文外,也能够阅 读中文、日文、梵文、巴利文、德文等。在校期间便积极协助马来亚大学佛学会的发展,曾担任弘法主任。二十馀年来,经常受邀出席大专佛学课程,主持讲座或协 调佛教活动,并担任多所大学佛学会顾问,指导佛教基础理论、修行、筹办活动方针等。

黄先炳先生是马来亚大学文学士、文学硕士,南京大学文学博士,主修中国古代文学。1978年开始接触佛教,曾任太平佛教会青年团秘书、周 日佛学版主席、马来亚大学佛学会主席等职,创办大专佛青生活营、全国教师佛学营等活动。现为关丹彭亨佛教会总务。1991年任教于师范学院,现为马来西亚 师范学院立卑校区华文组主任,曾发表《观音名号非避讳》、《支谦译经事业再议》、《〈高僧传〉与〈出三藏记集〉渊源考论》、《〈高僧传〉与〈名僧传〉渊源 考论》与《史传中鸠摩罗什形象的转变》等佛学与文献研究论文。

两位皆深入经藏数十载,是时必能与在座观众深入交流佛教研究中的因缘事迹。这次的讲座主要探讨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定位。宗教重信仰,也重实 践,本来并不需要义理的研究。然而,流传中的佛教,若不注重义理的爬梳,则很容易偏于盲目的信仰,或以一师一道为依归,或以一门一派为学宗,这不但不利于 佛教的发展与弘扬,对个人的修行也存在很大的弊病。

讲座涉及佛教研究,日本可说是当代佛教研究的第一大国。从二十世纪初开始,日本学界采用欧洲治学方法进行佛教研究,先后出现高楠顺次郎、 木村泰贤、宇井伯寿、荻原云莱等一批佛学大家。就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而言,至今仍是国际佛教界之翘楚。中国佛教研究起始于民国,亦出现过梁启超、欧阳渐、 熊十力、吕澂等佛学大家;然而,中国佛教研究却经常引发一些教内人士的批评,认为有关研究过于经院化,且与佛教现实脱节,研究方法过于板滞,多搬用西方哲 学、宗教概念以囿套佛教,此于佛教的信仰和实践实无多大助益。因此,佛教研究和信仰如何取得平衡,进而互补推进,乃是当今佛教人士所关心的主要议题。

当天系列活动流程列下:

9.30am-10.00am 入席

10.00am-12.00noon 学术讲座
讲题:佛教信仰与佛教研究
主讲人:黄先炳博士(彭亨立卑·东姑安潘阿富珊师范学院中文组主任)、林德明副教授(拉曼大学理学院院长)

12.00noon-1.40pm 休息/午餐

2.00pm - 2.10pm 播放短片
2.10pm - 2.30pm 尤芳达教授 推介新书

2.30pm - 3.15pm 何启良教授 讲评《师门问学录(增订本)》(吉隆坡:马来亚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1年1月)

3.15pm - 4.00pm 黄先炳博士 讲评《唐宋文史论集》(吉隆坡:文博社,2010年12月)

4.00pm 茶叙

欢迎大家踊跃出席。

资料摘自法情论坛

2011年1月10日星期一

飞越迷雾成长工作坊:《放下·让心自在》

生而为人,谁的生命中,不曾被情绪的波涛所汹涌?唯,为何有的人轻易就能走出这情绪低谷,转瞬觅得心灵的轻安与平静;有的人却在其中峰回路转,逾走不出迷雾深处呢?甚者,更会让心灵蒙了尘,生了病,失了自在。然,请相信,快乐可以自找的,烦恼可以被放下的,情绪其实可以被管理的。将情绪加以调整、管理,能 让其化为一道彩虹,成为生命中最美丽的风景。


【飞越迷雾成长工作坊】在第二期课程中,就以《放下·让心自在》为题,于2011年2月20日假峇株吧辖佛教会举行。届时,资深心理辅导员,叶福兴讲师将会引领参与者一同完成生命中的功课,情绪管理。

这一门功课,对现今的师范生而言,更显其重要性。因在师范学院升格为专院后,学员年龄日渐年轻化。年少离家在外的孤独,促使他们经历了人生第二回合的断乳期和学步期。不仅得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更被逼从家庭生活走向集体生活。

再者,师范专院因其独特的职业定向,不断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标准对师范生严格要求,更辅以一套严格的封闭式管理制度,让好些师范生因受管束、失了自由,而造就了一颗颗不安的年轻心灵。

因此,愿在这以师范生为主的心灵成长课程,能够以佛法涵养学员的心灵,融入生活,进而提高学员们的生命品质。

有兴趣的朋友可向以下两位学员索取表格,或直接于本站下载工作坊简章及表格,随后交给他们。名额有限,请大家尽快行动哦!
  1. 范汶铉 010 - 2492297
  2. 王韦雯 016 - 7225719 
讲师介绍:

叶福兴讲师

毕业于博特拉大学,主修心理辅导。为一位注册与执政辅导员。同时,叶讲师亦是萨提尔基础课程实习课程导师,爱家《亲密之旅》课程合格催化员。此外,叶福兴也在 2009 年得到萨提尔模式心理辅导专业文凭,有着五年的专业辅导经验。与此同时,叶讲师亦曾任职于檀香爱心福利中心辅导行政人员,马来西亚生命线辅导义工及国民大学医院癌症病房见习辅导员。

日期:2011年02月20日(日)早上9:00 - 下午5:30(早上8:30前报到)
地点:柔佛峇株吧辖佛教会

    2011年1月8日星期六

    疑惑

    杨照在《问题与答案》中说到:
    现代困境的最大特色之一,就在于人的疑惑,对于自身与世界的种种疑惑,升高、扩大到了空前的程度。人为什么活着,世界因何存在,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没有,这些最根本的疑惑,在新的、变动的生活环境中不断侵扰着现代人。
    越文明越疑惑?最近阅读了司马翎的《独行剑》,有一段对话很有趣:

        艾华失望地道:“这样说来,朱大侠对于活着的意义,竟没有一个鲜明的目标了?”

        朱一涛审慎地道:“不但没有鲜明的目标,甚至可以说没有什么理由可言。你可知道为什么?那是因为生命的本身,已具有足够的力量,使你千方百计维持下去,根本不须要找出理由来。”   

        俞百乾喝彩道:“说得好,这才是真确不移的道理。”   

        艾华道:“假如找不出理由则快乐地活着固然可以,如果痛苦地活下去,那就大可不必了,对也不对?”   

        朱一涛道:“这是价值问题,因人而殊,恕难作答。”   

        艾华道:“难道这个问题,竟无人能解答么?”   

        俞百乾道:“当然啦,谁能解答,若是寻求生存的意义,首先须得探究生命的本源,而欲知生命之本源,又须探究宇宙的本体,一个大回子兜下来,徒然发掘出无数不可解的问题,对于原本的问题,仍无补益。此所以我说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明白的。”   

        他停歇一下,又道:“但朱一涛兄刚才所说的活,深合至理。大凡有生之物,都以各种方法维持生命,此是不折不扣存在的事实,本来就不必理由。如果你一定要有理由,方肯活下去,那么反过来说,你首先须得愿意毫无理由的死亡。如果你不肯无故丧生,那么你就不必硬找一个活看的现由。”   

        艾华呆了一阵道:“不错,这话难辩得很,我没有办法证明不对,可是我心仍不得宁恬,这亦是不折不扣的事实。”   

        朱一涛笑笑道:“你不妨尽力去探究,反正不会有任何损失、只是很对不起的是,在下无法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俞百乾道:“艾姑娘不愧是出身于智慧门中人物,所谈的话,都是足以叫人想个老半天。也许直至老死之日,仍然再想。”   

        这位身为四大邪派之首,又是四佛之一的当代高手,话声停歇了一下,又道:“最妙的莫过于这个问题不但能够发生很多其他疑问,同时亦阻止了很多问题的追究。”   

        朱一涛讶道:“引起问题,兄弟能够理会得,但阻止追究一些问题,却使人听不懂了。”   

        艾华道:“是啊,阻止了些什么问题呢?”   

        俞百乾道:“例如说你在未求得为何活着的答案之前,至少不会进一步深究努力的方向,因为你既不知道要不要活下去,如何谈得到应该如何活下去才有意义,是不是?”
    我想问题就在这里:还没有找到为什么要活下去之前,那又怎样进入下一步 - 如何活下去呢?也许就是这样,既不知道为何而活,也不知怎样而活,结果渐渐变成行尸走肉,不如不活?难怪越来越多人自杀了。

    俞百乾此话有理,但进步的方式不一定是要走直线的,不一定要先知道为何而活才知道如何而活。朱一涛在上述对话开始时就说那是因为生命的本身,已具有足够的力量,使生命本身千方百计维持下去,根本不须要找出理由来。

    杨照又说:
    但是到了现代主义,最大的疑惑变成了:到底什么是答案,什么是问题?很多答案看来比问题更混乱,很多问题看来比答案更能接触到真相,更重要的,很多答案中含藏缠卷的众多问题,很多问题似乎是完全无法有答案的。
    是的,很多问题似乎是完全没有答案的。

    从这里我给了自己一个结论:先活下去,自然就会知道如何而活,知道如何而活后就能回头探讨为何而活 - 事情先做了再说,做我所相信的,我就会渐渐摸索到自己的答案。

    希望新的一年,我会找到自己的答案。

    2011年1月7日星期五

    香港佛教之起源及早期发展史略(三)

    香港荃湾西方寺大雄宝殿

    【接香港佛教之起源及早期发展史略(二)

    其后,民国四十四年(公元1955年), 悟明法师在大屿山地塘仔开创道场,即为「宝林禅寺」。一年后,圣一和尚在灵隐寺讲《梵纲经》,时悟明长老圆寂,大众礼请圣一和尚接管宝林禅寺;圣一和尚接任后,于寺内打了两年禅七,自此宝林禅寺即以弘扬禅宗为主:夏则安居诵经习教;冬则打七参禅;早、晚二时课诵,早、午二次过堂用齐;日诵两部《金刚经》; 夜坐两枝静香;半月诵戒布萨,出坡种菜,搬沙运石,整修道路,生活清淡恬静,坚持清修,不公开接待游人香客,不承办法事。宝林禅寺殿堂建筑简朴,寺前山门横匾写有「十方道场」,门联为:「后枕高山凤岭巍巍云盖顶,前临大海曹溪滚滚水来潮」;大殿门联为:「宝林开凤山,梵刹接曹溪。」显示寺院为传统之禅宗道 场。圣一和尚于1997年秋退居,由见智大和尚接任,萧规曹随,继续保持道场农禅清修之风。(2006年由衍亮法师继任。)

    香港大屿山宝林禅寺
    香港大屿山宝林禪寺退居方丈圣一长老德相

    三、从「山居佛教」迈向「城市佛教」

      香港佛教在经历了早期的「茅蓬修行」后,于二十世纪初开始渐渐与香港社会发展相结合,逐步出现城市化的趋势。从二十世纪初到九十年代初,香港佛教大致经历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

    从1924年到1948年,从镇江金山寺纪修和尚来港当「大茅篷」第一任住持开始,到香港佛教联合会的创立。香港佛教经历了由茅蓬修行的「山居佛教」迈向「城市佛教」的演进。「城市佛教」倡导「入世」的传道方式,由「弘扬佛法」向「参与社会」纵深发展。其中,创办佛教学校标志着香港佛教参与社会取得实质性发展。

    如前所述,从1924年至1930年,纪修和尚从内地来到大屿山出任「大茅蓬」住持,历时六载,使早期的香港佛教出现了新局面。期间有三大转变:一是分散的茅蓬形成了统一的佛教中心,大茅蓬吸引了许多佛教徒前来,不期前来参修者,多达数十人。二是香港佛寺及僧人的建设与管理与内地佛教轨范相接。纪修和尚将金山寺的全部清规仪制运用于「大茅蓬」,建大木屋,作为禅堂之用,禅风因而日盛。三是香港佛教向着以禅宗为主要流的方向演化。

    1925年宝莲禅寺开始了秋期传戒;1928年建成大雄宝殿、方丈室、客房;1929年建成五观斋堂。奠定了禅寺的传统与特色。1930年纪修和尚退居(1938年往生);筏可和尚出任第二代住持;除了「法席更隆」,规模更大之外;一切仪制不改,依旧农禅种植。

    在筏可和尚的时代、中国佛教的「禅农一体」更为突现,宝莲禅寺的农禅生活,影响日深,求道者纷纷而至。禅宗的「法制」、「规模」及「器度」三者并行发展。 其禅宗法制更加明确。三年举行一次「秋期传戒」(律);每年元月举行「禅七」法会一次(禅);每年农历四月、七月、九月,修建「大悲法会」(净、密),各 一次。律、禅、净、教、密,五宗弘布。宝莲禅寺的规模有了空前的发展,其禅寺的「器度」和「胸襟」亦更加深广。宝莲禅寺自创寺之日起,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向扩展。深者,「五宗弘布」,「持之以恒」,除香港沦陷期外,未曾间断,保持了禅宗的精义。广者,「一粒同餐,分甘共味」,广纳十方僧众,「可住则住,慎 勿虚延,欲行则行,母劳拟议」,对于云游至此的僧人,提供食宿,平等接待。

    1938年一度成立「屿山佛学院」,立意培养僧才,拓展佛教教育,可惜未久,战争蔓延(注9),香港沦陷,一切瘫痪。在香港沦陷前,能以僧才培育为构思,可谓高瞻远瞩,承先启后,实是香港佛教教育思想上的突破。

    (未完待续)

    注释:
    注9:勒石原文,现存于鹿湖精舍、纯阳仙院门口左旁。

    作者:宽运法师

    2011年1月3日星期一

    初恋红豆冰之Sapu Malaysia


    初恋红豆冰,照出纳吉“一个马来西亚”口号的虚伪,是政治人物的空头承诺。

    初恋红豆冰之Sapu Malaysia Part 1


    初恋红豆冰之Sapu Malaysia Part 2 


    请国阵把八十万娱乐税还给阿牛,把“本地制作”还给每个马来西亚人!我们不要施舍式的糖果,而是公平的制度。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