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2日在《星洲日报》,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博士在龙年的新年贺词中希望国家与国民在拼经济与拼生活中,落实蓝海策略,让“水龙”得以在“蓝海”中大显身手,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第二天的报纸中,《星洲日报》报导关于一批不谙华语的非华裔教师被派到华小。同时也有魏副部长说国英文科除外,华小组师训须副修华文的新闻。的确,例如八打灵某间大型华小就在农历新年前被派来大约6位不谙华语的非华裔教师,几乎都是华小英文组的。这种调派打乱了校方行政上的安排,而校长到教育局要求调走其中几位却不得要领,原因是,这间华小只有很少主修国文和英文的教师。依据需求,这间华小需要大约35位主修国文和英文的教师。
问题就出在这里,大多数华小的教师都是主修华文的,主修国英文的华裔教师少之又少。如果按照教育局的规定,每一个科目必须由主修相关科目的教师来教导,那意味着未来这间学校可能会有30多位不谙双语的教师。
华小需要的,是不分种族却谙华文(写)和华语(说)的教师,包括国、英文科教师。华小生的国文和英文要学得好的话,谙双语的教师是关键,因为学生的母语是华语。只要小学的基础打得好,就不怕上了中学面对语文的问题。现在被派来华小教导国、英文科教师的巫裔教师越来越多,而且他们是属于华小组的。在教育部刻意不录取足够华裔教师的同时,是否会造成以后教导国、英文科的,都是不谙双语的教师?
这样的话,肯定会造成很大的问题。第一就是刚才所提到的,学生由不谙双语的教师教导国、英文科,导致华小生的国、英文程度下降;第二就是,华小的副科将由这些数量越来越多的不谙双语的教师来教导,例如在1月23日的《星洲日报》引述一位教育界人士的谈话,两、三年前吉隆坡开始有华小的体育和美术由不谙华语的教师执教,这就是华小变质的开始。再说,副科由不谙华语的教师教导,将会造成学生对美术、体育等科目的华文词汇认识更少,无形中使到华文程度更低落。
魏副部长必须确保以后的师范学院录取更多谙双语的教师或提供英文为第二语文教学的华小和淡小组课程,以招收谙双语教师,以免当局派更多不谙双语的教师到华淡小。
国家教育必须公平对待每一个国民,不分种族和宗教背景,提供国民所需要的教育。但有句话说: 先有公平机制,才有公道正义。我想公平的机制,必须先落实在教育的细节上。
例如在教育部的课程发展司(Bahagian Pembangunan Kurikulum)官方网站,他们并没有提供华小华文版和淡小淡米尔文版的课程纲要(Huraian Sukatan Pelajaran)供下载。这对华小和淡小的教师来说是很不公平的,不仅会造成不便,还会无形中把华小和淡小排除在课程发展的主流外,进而不受重视。
近年来还有一个趋势,一向来教务会议的会议报告是以华文记录的,但在教育局的要求下有些学校的文件已经变成以国文记录了。例如某校某次有官员突访,要检查学校的文件,但他看到会议记录后,要求负责老师立刻翻译成国文并把报告以国文打出来,因为有关官员不谙华文。于是,某些怕事或者怕麻烦的教师干脆直接以国文做会议记录。
这些事情看似小问题,但所造成的影响却是长远的,不仅华小的特征会逐一消失,教师和学生的华文语文程度也越来越糟糕。
在《教育发展大蓝图》里,政府要强化国小,使之成为全民首选。我则认为,政府更应该强化三大源流的学校,让每一个种族的学子在各源流学校都得到应有的权利。我们看到很多华淡小常年都面对从教师不足、设备的不足,例如陈旧的建筑物(甚至有危楼和在货柜箱上课的华小)、桌椅每一年都不够(但教育局却置之不理)、 狭小的校园空间,到最近的临教待遇不如印尼女佣、教育局不上载《小学标准课程》(KSSR)课程教本评估报告华文版到网页,导致华小教师无法做好评估报告等问题。
不管国小、华小和淡小都有不同种族、宗教背景的学子在求学,政府必须设定并确保可以落实公平的机制来对待各源流学校才是上策。而魏副部长也许不必那么好高骛远,谈什么蓝海策略,只要先处理好教育部内的机制问题,避免华淡小逐渐变质,那就功德无量了。
第二天的报纸中,《星洲日报》报导关于一批不谙华语的非华裔教师被派到华小。同时也有魏副部长说国英文科除外,华小组师训须副修华文的新闻。的确,例如八打灵某间大型华小就在农历新年前被派来大约6位不谙华语的非华裔教师,几乎都是华小英文组的。这种调派打乱了校方行政上的安排,而校长到教育局要求调走其中几位却不得要领,原因是,这间华小只有很少主修国文和英文的教师。依据需求,这间华小需要大约35位主修国文和英文的教师。
问题就出在这里,大多数华小的教师都是主修华文的,主修国英文的华裔教师少之又少。如果按照教育局的规定,每一个科目必须由主修相关科目的教师来教导,那意味着未来这间学校可能会有30多位不谙双语的教师。
华小需要的,是不分种族却谙华文(写)和华语(说)的教师,包括国、英文科教师。华小生的国文和英文要学得好的话,谙双语的教师是关键,因为学生的母语是华语。只要小学的基础打得好,就不怕上了中学面对语文的问题。现在被派来华小教导国、英文科教师的巫裔教师越来越多,而且他们是属于华小组的。在教育部刻意不录取足够华裔教师的同时,是否会造成以后教导国、英文科的,都是不谙双语的教师?
这样的话,肯定会造成很大的问题。第一就是刚才所提到的,学生由不谙双语的教师教导国、英文科,导致华小生的国、英文程度下降;第二就是,华小的副科将由这些数量越来越多的不谙双语的教师来教导,例如在1月23日的《星洲日报》引述一位教育界人士的谈话,两、三年前吉隆坡开始有华小的体育和美术由不谙华语的教师执教,这就是华小变质的开始。再说,副科由不谙华语的教师教导,将会造成学生对美术、体育等科目的华文词汇认识更少,无形中使到华文程度更低落。
魏副部长必须确保以后的师范学院录取更多谙双语的教师或提供英文为第二语文教学的华小和淡小组课程,以招收谙双语教师,以免当局派更多不谙双语的教师到华淡小。
国家教育必须公平对待每一个国民,不分种族和宗教背景,提供国民所需要的教育。但有句话说: 先有公平机制,才有公道正义。我想公平的机制,必须先落实在教育的细节上。
例如在教育部的课程发展司(Bahagian Pembangunan Kurikulum)官方网站,他们并没有提供华小华文版和淡小淡米尔文版的课程纲要(Huraian Sukatan Pelajaran)供下载。这对华小和淡小的教师来说是很不公平的,不仅会造成不便,还会无形中把华小和淡小排除在课程发展的主流外,进而不受重视。
近年来还有一个趋势,一向来教务会议的会议报告是以华文记录的,但在教育局的要求下有些学校的文件已经变成以国文记录了。例如某校某次有官员突访,要检查学校的文件,但他看到会议记录后,要求负责老师立刻翻译成国文并把报告以国文打出来,因为有关官员不谙华文。于是,某些怕事或者怕麻烦的教师干脆直接以国文做会议记录。
这些事情看似小问题,但所造成的影响却是长远的,不仅华小的特征会逐一消失,教师和学生的华文语文程度也越来越糟糕。
图片摘自《光明日报》 |
不管国小、华小和淡小都有不同种族、宗教背景的学子在求学,政府必须设定并确保可以落实公平的机制来对待各源流学校才是上策。而魏副部长也许不必那么好高骛远,谈什么蓝海策略,只要先处理好教育部内的机制问题,避免华淡小逐渐变质,那就功德无量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