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8日星期四

僧俗互动的原则 ——在家信众的参考(廖国民)

【本文为2010年10月17日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主办之《僧俗清净行》研讨会廖国民的讲义】

提要

什么是正确的僧俗互动?僧俗互动中,我们要遵守哪些原则呢?本文尝试提出在僧俗互动中,在家弟子所应该把握的原则作为各位的参考。

僧俗互动其中一个很好的指南,应该就是佛陀在善生经中所说的在家信徒和宗教师的伦理观。综合善生经的内容,在僧俗互动中,在家众对出家众必须做到两大原则,即「恭敬」和「护持」。然而过犹不及,因此在家众得要恪守「合理的供养」的原则。

但是僧俗都不完美,都有瑕疵。在瑕疵面前,作为在家人,在和出家众的互动中,我们还应该恪守一个借用《卡拉玛经》的大原则:「增长僧俗修行的互动可为,反 之则不可为。」在遵照以上大原则行事有困难之际,我们需要以下的辅助原则来协助我们在家人和出家人的互动:(一)僧俗既有别又平等、(二)尊重法师、保护 自己及(三)出家不等同于超凡入圣。

我们不能回避在家人如何处理出家人有过错的问题。「默摈置之」的处理方式应该仅限于在佛教的轻戒律或个人修行问题上犯错的比丘而言。对于一些牵涉到大众利益,牵涉到国家律法的事,在家众还得协助受害者走出黑暗和痛苦,甚至于协助受害者寻求正义。

在佛教组织里头,组织伦理必须超越僧俗伦理。出家人在组织里头有时候需要纯粹以一个组织的成员的身份来互动。譬如出家众也得依从一人一票的组织伦理。但是僧俗互动的「恭敬」原则,在家人还是得时时铭记于心的。

前言

释迦牟尼佛于2500多年前觉悟真理后,便行走于印度恒河两域弘法利生。为了使佛法能传播得更广及流传得更久,佛陀成立了僧团,也接纳了庞大的在家信徒。 佛陀依法制律,组织僧团,对内能够使有志修行者有共住同修,达到相互增上的作用;对外则能够做到弘化佛法,利益众生,使佛法流传的效果。出家修行者,组成 沙门团专心修行,日常生活就必须依靠在家居士的护持。因此出家众与在家居士之间的关系就建立起来。出家众的责任是以佛法教义教导信徒,在家居士则护持法 师,各有其责任,互相配合。

佛陀入灭以后,住持正法的责任就落到僧团了。但僧团要能存在而住持正法,却依然必须依靠各阶层的在家信徒去护持。从寺院的建设与维持,从日常生活到修行生 活,信徒都有责任去护持,使僧团能安住,发挥弘法利生的工作。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今天这个高度挑战的社会,佛教要存在并发挥对社会安宁的功能,在家信徒其 实和出家僧团一样得挑起重担。在家众的强大,将形成出家众有力量的外护,增强了维护佛教的整体力量。

向来,僧俗二众就被视为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就像鸟要在空中翱翔必须同时使用双翼,佛教要在世间流传,也得依赖僧俗二众的合力。同时,也有人形容僧俗四 众之于佛教犹如大厦之四根主要支柱,缺一而大厦倾。所以在推动法务上,僧俗二众的互动必定频繁。实际上佛陀对僧俗的互动本有很好的规范,但是随着时代的变 迁,僧俗之间的互动越发频密之余,界限也开始模糊。许多佛教界的问题,追根究底还得归咎于不当的僧俗互动。

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僧俗互动?僧俗互动中,我们要遵守哪些原则呢?作为一个在家居士,我尝试提出在僧俗互动中,在家弟子所应该把握的原则作为各位的参考。

僧俗互动的指南:善生经

我认为,僧俗互动其中一个很好的指南,应该就是佛陀在善生经中所说的在家信徒和宗教师的伦理观。

在《中阿含.善生经》中,佛陀如是说:「居士子!如上方者,如是施主观沙门、梵志,施主当以五事尊敬供养沙门、梵志。云何为五?一者不禁制门,二者见来赞 善,三者敷设床待,四者施设净美丰饶饮食,五者拥护如法。施主以此五事尊敬供养沙门、梵志,沙门、梵志亦以五事善念施主。云何为五?一者教信、行信、念 信,二者教禁戒,三者教博闻,四者教布施,五者教慧、行慧、立慧。沙门、梵志以此五事善念施主。居士子!如是上方二俱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上方者,谓 施主、沙门、梵志也。居士子!若人尊奉沙门、梵志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在另一版本,《长阿含.善生经》中则如此记载:「檀越当以五事供奉沙门、婆罗门。云何为五?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意行慈,四者以时施,五者门不制 止。善生!若檀越以此五事供奉沙门、婆罗门。沙门、婆罗门当复以六事而教授之。云何为六?一者防护不令为恶,二者指授善处,三者教怀善心,四者使未闻者 闻,五者已闻能使善解,六者开示天路。善生!如是檀越恭奉沙门、婆罗门,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僧俗互动的大原则:「恭敬」和「护持」

综合以上两个版本的善生经的内容,信徒对宗教师的尊敬供养责任有五:一者对宗教师不设门禁,见来赞善,设座款待;二者施设美味好食;三者以时行诸供养;四 者如法护教;五者依教身行慈悲行、口说慈悲语、心行慈悲意。总括来说,在僧俗互动中,在家众对出家众必须做到另外两大原则,即「恭敬」和「护持」。

在家众必须恭敬僧伽因为,第一:他们是三宝之一,是佛弟子皈依的对象。第二:他们属于续佛慧命的僧团。第三:他们是世界的无上福田。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有关法师的外表不庄严、学问不渊博、佛法不精湛、修行不深厚、背景不光彩等等因素而稍减我们对法师的恭敬。

在「护持」方面,很明显的,佛陀非常强调供养出家众。我认为「供养」存有大学问。很多时候,一些所谓「出家众的问题」,也可能是因为在家众没有做好这方面 的本分所造成。我在网络上看到一位法师这样的感慨:「护持三宝,马来西亚佛教徒比不上台湾。出家要二十年,是平凡的出家人。我保持原则,不为人赶经诵忏, 也不为钱作冥阳两利的佛事。在台受信徒的恭敬四事供养加上宗教研的微薄薪金,对知足的我来说,过的生活是很自在。每天诵经、打坐、种菜、教书或弘法等。不 过在马我则要很辛苦的到处奔波,有时还要忍信徒的脸色『您们说弘法利生,其实为了衣食住行。』大都市的佛教徒比不上都市外的老菩萨。台上讲一套台下作一套 是今日大多数的佛教徒, 论谈听后加了一些我慢心,对三宝又少了一分恭敬心。」当然对于这位法师的感慨,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去看,但是他也带出了在家众供养出家众的重要和必要。

有一句成语说「过犹不及」,所以在另一方面,我们却又发现很多在家众给予出家众过多的供养。因此在僧俗互动中,我认为在家众还得要恪守「合理的供养」的原 则。在家众对出家众供养为「四事供养」。四事者,就是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这四种资生用具,是日常生活的必须品。所以供养出家众,是为解决出家众的生 活问题。但是,却有一些信众把供养法师视为炫耀财富。当然,在现代社会,我可以接受在家众供养一些「现代必需品」给法师。但是,我认为我们可以供养法师手 表,但没有必要送Rolex名表。我们应该供养住宿,但是没有必要安排法师住宿五星级酒店。我们也可以供养法师红包,但是红包里没有必要装上五万美元。

僧俗互动:借用卡拉玛经的大原则

如果现实世界是完美的,那么在僧信互动上,在家人只要恪守以上「恭敬」和「护持」这两项原则就行了。但是可惜我们的世界是不完美的。甚至于我们的宗教也是 不完美的。在 “Angels and Demons”,一部根据Dan Brown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临结束时其中一个主教对主角兰登教授说的一句话让我印像特别深刻,他说: “Religion is flawed, but only because man is flawed. All men, including this one.” (宗教有瑕疵,只因为人有瑕疵。所有人,包括本人。)

那么在瑕疵面前,作为在家人,在和出家众的互动中,我们还应该恪守什么样的原则呢?我认为这可以借用另一个大原则:「增长僧俗修行的互动可为,反之则不可为。」

在南传巴利经藏《增支部 Avguttara nikaya 三集 65经》即卡拉玛经(Kalama Sutta)中,佛陀这么说:「卡拉玛人!是故,我语:『卡拉玛人!汝等①勿信风说;②勿信传说;③勿信臆说;④勿信于藏经之教相合之说;⑤勿信基于寻思 者;⑥勿信基于理趣者;⑦勿信熟虑于因相者;⑧虽说是与审虑忍许之见相合亦勿予信;⑨说者虽堪能亦勿予信;⑩虽说此沙门是我之师亦勿予信之。卡拉玛人!若 汝等只自觉--此法是不善,此法是有罪,此法是智者之所诃毁者。若将此法圆满、执取之即能引来无益与苦--则卡拉玛人!汝等于时应断(彼)!』如是语者是 缘此而说。」

「卡拉玛人!汝等①勿信风说;②勿信传说;③勿信臆说;④勿信于藏经之教相合之说;⑤勿信基于寻思者;⑥勿信基于理趣者;⑦勿信熟虑于因相者;⑧虽说是与 审虑 忍许之见相合亦勿予信;⑨说者虽堪能亦勿予信;⑩虽说此沙门是我之师亦勿予信之。卡拉玛人!若汝等只自觉--此法是善,此法是无罪,此法是智者之所称赞 者。若将此法圆满、执取之即能引来益与乐--则卡拉玛人!其时应具足而住之。」

所以如果我们在僧俗互动中,我们的所作所为「是不善的,是受责难的,是智者所诃责的,会给佛教、出家众和本身带来伤害和苦的」,那么我们就该舍弃有关行为。

反之,如果我们在僧俗互动中,我们的所作所为「是善的,是不受责难的,是智者所称赞的,会给佛教、出家众和本身带来益处与喜乐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这么做。

换句话说,作为一个在家人,我们在和出家众的互动中,必须时时提醒自己,觉察我们的所作所为是有助于护持或增长我们本身及出家众之道心的。或者至少我们的所作所为是不会对出家人及我们本身的修行带来障碍的。

僧俗互动的辅助原则

然而矛盾的是,因为我们的不完美我们需要这个大原则,但是却又恰恰因为我们的不完美,让遵照这个大原则行事却又是那么的困难。于是我们还需要以下的一些的辅助原则来协助我们在家人和出家人的互动:

(一)僧俗既有别又平等
印顺导师说过「僧俗在事相上有分别,但在实质上是平等的」。和很多道理一样,在此事上,我们也不该偏执一边。过度强调僧俗有别或过度强调僧俗平等,我认为都会带来问题。

在僧俗有别一事上,我们更得切记男女有别。在家男众和出家女众的互动必须保持一个安全距离。在家女众和出家男众,更必须注意这一点。所以僧俗互动必须在一 个中立安全的地方进行。信徒应该避免到法师的内室或寝室议事,也应该避免安排法师到住家挂单。法师在寺庙或佛教会的住处或寮房必须和活动场所(如大殿、讲 堂、课室)有明显的区隔,以免有者借用活动之名不当的进入法师寮房。如果法师的寮房和活动场所有明显的区隔,任何人出入法师寮房将轻易被发现,于是要控制 在家人不当进入法师寮房将事半功陪。自然的,这将有助于减少不当的僧俗互动。

然而在另一方面,僧俗又是平等的,即我们不能有僧尊俗卑的错误观念。僧俗平等的观念在僧俗互动中是重要的。因为唯有建立了这样的观念,在家人才可以正确的 评断一些法师提出的一些不合理,甚至是不如法的要求,及进一步的拒绝这些不如法或不合理的要求。要不然,我们就会明知不对,却也因为害怕,而不敢向师父说 不。而这个原则也是下一个原则的前提。
(二)尊重法师、保护自己
很不幸的,我们常会听到宗教师对信徒,尤其是孩童的性侵害。这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我们 佛教界。所以在僧俗互动中,我们在尊重法师之余也必须保护自己。我们特别必须教育我们的孩子保护自己,不能让法师们利用其宗教师受尊重的身份去加害信徒。 而其中保护自己的方式就是和前面提及的保持安全距离。
(三)出家不等同于超凡入圣
虽然僧团包含了四双八辈的圣人,但是出家不等同于超凡入圣。很多出家众也都还是凡夫 俗子。他们一样有欲望,一样会有错误的认知。这不是问题,正因为如此,他们才需要出家修行。但是作为在家众,我们必须认清这一点。有了这样的观念,在家人 才不会对法师们迷信,而任由法师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
出家人有过错的问题

在谈到僧俗互动此课题,我们也不能回避在家人如何处理出家人有过错的问题。我们常常听说「护法不见法师过」,「谤僧无间罪堕阿鼻地狱」的说法。结果很多在 家人看见法师犯过却不敢声张,担心会得无间罪而堕阿鼻地狱。我认同,如果我们凑巧知道了某些法师的不如法之事,我们也不该到处宣扬。而且应该只在合适的场 合及和合适的对象讨论。当然如果我们和有关法师之前的互动很好,作为在家人的我们也应该规劝对方。若我们认为自己不适合对有关法师做出规劝,也可以请其他 我们信任和合适的出家人或在家人来规劝。如果对方屡劝无效,那么只好依佛陀之遗教:「恶性比丘,默摈置之」。

「默摈置之」,即是远离他、不理他、不和他说话、不和他来往。这有点像捨得对寒山的回答:「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且待幾 年,你且看他。」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消极的作法。但是慈悲的佛陀应该是希望给这些恶性比丘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并希望他们反省后能回归僧团,所以不希望僧 团和他们撕破脸皮。

但是另一方面,阿难尊者在佛陀临涅槃时所问如何对治的恶比丘其实是指车匿比丘。就是那个带悉达多深夜离宫的车夫车匿。车匿的恶不过是恶口,和诸比丘不合而 已,并不是真正的大恶不赦之辈。佛陀入灭后,弟子依法治之,车匿最终悔悟,后来跟随阿难尊者学道,而证得阿罗汉果。车匿的另一个称号为阐陀尊者,为五百罗 汉之一。所以佛陀「默摈置之」的回答可能不是针对广义的「恶性比丘」。

因此我个人认为「默摈置之」的处理方式应该仅限于在佛教的轻戒律或个人修行问题上犯错的比丘而言。譬如,南传法师的不持午,汉传法师的不持素,我们可以默 摈置之。对这一类问题,其实就算不默摈置之,我们也不能对他做些什么。然而我们却也不该完全沉默,而是必须向大众和信徒交待,严正的指出这些不是佛教认可 的行为。

但是对于一些牵涉到大众利益,牵涉到国家律法的事,譬如盗用公款,或更严重的伤害了他人者,如对信徒特别是孩童的性侵害之一类事件,我认为,作为在家众, 我们除了进行「损害控制」(damage control)之外,在能力范围之内还得协助受害者走出黑暗和痛苦,甚至于协助受害者寻求正义。

僧俗互动和组织伦理

谈僧俗互动,另一个必须探讨的问题就是组织伦理在僧俗互动的定位。我在前言中就已指出僧俗二众犹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其实也有人把出家众誉为佛教的内 护,而在家众则为外护。就像鸟要在空中翱翔必须同时使用双翼,佛教要在世间流传,也得依赖僧俗二众的合力。因此僧俗之间的在佛教组织上的互动越发频密。于 是,有时候就会出现了在组织上在家人比出家人地位更高的情况。譬如,在佛青总会,我们常会有总会长、总秘书等是在家人,而出家人却只是担任副会长或全国理 事一职而已。

如果我们坚持在家人只能扮演护持出家人的角色,在僧俗互动中,坚持必须由出家众来领导在家众,那么组织伦理就无法运作,就变成副会长领导总会长了。要解决 这个问题,其中一个方法当然就是僧俗不能在同一组织共事。或者是在家人只能成立以护持出家人为主要目的的护法团。但是,如此一来,就是要鸟只能张开一只翅 膀,于是鸟就飞不起来了。佛教的发展就必定缓慢下来。而且从现代的观念来看,那也是违反在家人结社自由的人权。再说在组织里头,即使是佛教组织,也是需要 很多佛法以外的知识和能力。在这方面,一些在家众肯定就具备比一些出家众更好的条件。

所以我认为在组织里头,组织伦理必须超越僧俗伦理。出家人在组织里头也得依据该组织的章程行事,有时候需要纯粹以一个组织的成员的身份来互动。譬如在议决 任何课题的时候,有关出家众也得依从一人一票的组织伦理,他不能有否决权,更不能由他说了算。但是,即使如此,僧俗互动的「恭敬」原则,在家人还是得时时 铭记于心的。当然,实际上,在家人之间也一样必须互相「恭敬」。

总结

综上所述,僧俗互动的原则必须建基于佛法上,以佛陀的教诲作为我们依据的原则。在家众必须「恭敬」和「护持」出家众。僧俗的关系必须建立在「在事相上有分 别,在实质上是平等的」的知见上。同时,由于只要是人就有瑕疵,我们也必须避免有碍僧俗双方道心的僧俗互动,即是僧俗的互动必须是饶益僧俗修行的互动,反 之则不可为。 
 

2010年10月26日星期二

政府應推廣母語

政府大力推動10月為國語月,誠然加強國語的使用是促進各族人民溝通和團結的方法之一,而我認為同時讓所有大馬人民真正理解各族的語言和文化也同樣重要。

我建議政府在國語月之後,再辦一個母語月。在國小有一定比例的非巫裔學生,而在華、淡小也各有一定數量的非華裔和非印裔學生,東馬的學校則有伊班人和卡達山人等,有些國小則是特別為原住民而設,我的學校一所國小,學生就百分之百是半島原住民(Jakun族),他們也有本身的母語。如果可以在校園內以展覽、交流、解說、講座、遊戲、表演的方式來讓各種族瞭解各族的母語,那對國民團結肯定有幫助,因為學生從小就培養了瞭解他人、尊重他人的習慣和素養。

瞭解各族的語言習慣、語言禁忌、語言趣事等,同時準備一些測驗來讓大家看看自己對其他種族的母語的瞭解程度,鼓勵學生們去探索別族的母語,一年後在同樣的母語月再來看看自己一年內對其他族的母語瞭解增加多少。除此之外,也可以讓各源流的學校互訪和 到對方學校辦活動,讓那些只有單一種族的學校的學生有機會接觸其他種族的學生,作零距離的交流。

各族的母語是我們引以為傲的文化資產,除了華語和淡米爾語,單是半島的原住民就大約有9個種族,他們的母語也不相同。政府先辦國語月,接著再辦母語月,一方面加強國語的使用和普及,另一方面亦回應了聯合國保護母語的呼吁,身體力行保護母語,同時大馬也因此可以作為全世界的一個模範,那首相提倡的“一個馬來西亞”就更有說服力了。

“一個馬來西亞”是很好的理念,但是要落實卻面對一定的困難,這是因為大家自小就對其他種族有 了刻板的印象,以致產生了隔閡和不信任,無法好好的互相瞭解。通過母語月活動,讓各族學生更進一步的互動,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瞭解。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尊重的前提下,學生就可以正面的態度來對待馬來西亞多元文化的存在。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黃漢棟‧2010.10.25

2010年10月24日星期日

莫将性命逐轻利(短线王国)


道家经典《庄子·让王》中举了一个形象的譬喻来讥讽那些利令智昏,舍本逐末、舍贵取贱的人们:“今且有人于此,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有人用价值连城的宝珠当弹子,去弹射在千仞高空飞翔的鸟雀,击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即使侥幸射中了,也是拿无比贵重的“隋侯之珠”去换取廉价轻贱的东西,真是愚迷到了何种程度!
 
庄子曾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
不务命之所无奈何。”意思是让我们做个通晓生命和命运实情的人,对于生命没有价值的东西,命运中不能把握、无可奈何的东西,就不要用此生的光阴去追逐了。

“吾生亦有涯”。我们要认识到生命是有限的,认识到在有限的生命中,哪些是分定的东西,哪些是分内的事情,安守本份,不求分外之物,不务分外之事。事非当则伤明智,务过分则损形神。有智慧的人,第一要务就是知道事情的缓急,比较轻重,懂得取舍,非要非重之事,都应该绝缘不为。比如说人家食有酒肉,衣有罗绮,身居高位,家藏金玉,我们却要知道,这些东西都不是能保长生的良药,众人皆徇之,不免自致败亡。

大家如果读过于丹的《〈庄子〉心得》,也许记得书中的这个故事:
 
在一个山区,农田的庄稼经常遭到山里的猴子地祸害。猴子们的目的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为了找点吃的回去,储备下一些粮食。人们渐渐熟悉了猴子的习性,就发明了一种捕猴子的方法:他们在家门口放了一只大口细颈的瓶子,在瓶子里再装一点粮食,引诱猴子们到来。猴子们发现了瓶中的粮食,就把爪子伸进瓶里去抓粮食。人们听到动静出来时,猴子始终不肯松开攥紧粮食的拳头,也就无法从瓶子的细颈中抽出爪子,因而一个个都被活捉了。 

我们人类是万物之灵,应该不会像猴子这样短见吧。可是细想一想,人们的许多追求,与猴子又有多少区别呢?我们往往为声名所累,追求那些趋于雷同的人生价值。比如说一个高考生,被北京大学录取了,但却就读于一个他并不喜欢的专业。虽然他的家长逢人便说:“我儿子考上北大啦!”就连他自己也以胸前佩戴的北大校徽为荣,可是在他心中仍然有着一种隐痛,因为他本来可以在喜欢的专业就读,仅仅因为那所学校没有北大的名气响亮,他就只能错过自己向往的专业了。
 
再如人们毕生追求、永不餍足的物质财富,对于我们到底又具有多大意义呢?其实蔬食弊衣,足以长养我们的色身性命,难道人的生存,非有赖于酒食罗绮不可吗?老子说:“多藏必厚亡”。在古人朴素的财富观念里,认为财有灾气,积则伤人,虽少犹累,而况多乎!
 
若有人“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势必会招众人讥笑,可是丢弃道德、玩忽性命,也要追求不应取的分外之物,却往往被人们奉为“执着”、“勇敢”、“坚强”的“精神楷模”,可见世人的痴迷颠倒到了何等程度!  
 
老子在《道德经》中向世人发出质问:”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世人只知名之可贪,所以常常忘身以殉名。殊不知名实在是身外的虚名而已。与自己的性命相较,身亲而名疏。货,利也。世人只知利之可贪,所以常常忘身以殉利。殊不知利实在是身外长物罢了。与性命相较,有身在,则利有余。世人不能明察这个道理,常常受名利的驱使劳役,贪得而无厌,戕生而伤性。与其贪得而亡身,不若存身而远害。
 
有智慧的人,务须明辨贵贱取舍,不以名害身,不以利易道。庄子说:“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已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也。”就是说,无法明辨利害是非的人,不是真君子;追求声名迷失自我的人,不是真正有教养、晓大义的人;追逐虚妄的东西甚至为此赔上性命的人,是不能领导和管理别人的。这些虽然都是道家之言,却与佛法之理别无二致。如若能够处事安闲,接物无累,自然是通晓生存智慧的人了。

2010年10月23日星期六

反对让马来文成为国民型小学的教学媒介语

根据《独立新闻在线》报导,巫统妇女组要求让马来文成为所有学校的教学媒介语,并说巫统妇女组当教育部后盾。
巫统妇女组代表诺哈雅蒂认为,在我国独立了50多年后,再继续让国民型华文小学和淡米尔小学以母语为媒介语是件奇怪的事,“若部长需要政治意愿,需要妇女组建议,让我们支持教育部长慕尤丁恢复社会契约的精神,将马来文成为学校的教学媒介语,以便达到一个马来西亚。”

摘自《独立新闻在线》
这不是新鲜的事情了,几乎每一次巫统大会都会有类似的言论出现。华社必须小心翼翼,团结起来,并必须成为教育部的后盾,以便捍卫教育部继续保持国民型小学以华语和淡米尔语作为教学媒介语。
诺哈雅蒂也建议,华小和淡小必须允许不同种族的教师到该学校教导,截至今年六月的数据,全国共有7695学校,其中5881是国民小学、1291间华小为以及 523间淡小,但是仅有2945马来老师在华小和淡小教学,平均只有两名老师,但是在国民小学却有3万3770非马来人老师,平均每间学校六人。

“若老师也不能交流,学生会怎样?反之,在国民小学经常为非马来人老师敞开大门,他们可以做出贡献。”

她因此建议教师的交融计划以便巩固彼此的团结。

摘自《独立新闻在线》
我认为她的建议可行,但是被派去华小的非华裔教师必须要有SPM华文文凭(至少及格)以及能说流利的华语(而不是只会简单几句话用来的沟通而已)。这是因为华小的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华文及华语水准才能很好的执行任务,例如上课使用正确的华语来传达讯息,以便学生容易吸收,以加强教学效果;校内开会时使用华语等。这就好像国小(所有源流学校的教师都一样)的教师必须有SPM国文及格那样,而华小则必须多一项,就是至少有SPM华文及格的资格才行。

不同于国小,华小不只是教授华文而已,而且还负起传授中华文化的重任。因此,以华文为第一语文教学的华小和以华文为第二语文教学的国小有很大不同。例如英文来说,以第二语言教学的效果,就是学生只会用英语来沟通和学习,而不会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对英文文学例如莎士比亚文集等产生兴趣,或者能力不足以去深入理解英语文化。如果华小用马来文授课,华文课肯定会逐渐变成第二语文教学,以便和国小统一,那渐渐地华人再也没有能力去传承中华文化,最后像印尼华人那样被同化了,可能甚至连华语也不会讲了。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据说今年教育部录取了一批大约两百多人的非华裔国语和英语教师,目的是被派来华校执教。有了第一次必然有第二次,然后在国小多余的师资都会被派到华校,然后华小逐渐变质。我们必须大力反对巫统以国民团结的幌子来剥夺非马来人学习母语的权利。

2010年10月22日星期五

五年的素食经验和感想,与你分享(刘金菁)

有位善良的朋友问我是怎么坚持吃素的,我把回复了的心情公开在此,愿与各位朋友分享我这个素食者的生活感触。

我在吃素前是无肉不欢的,大部分蔬菜我都不吃。那时的想法是动物被杀很可怜,但我还是很喜欢吃肉,因此常常觉得自己很矛盾。

为各位说个笑话。2005年底,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为追寻一个男生而在家乡的街上驾着摩托,一转弯时整辆摩托失控飞了起来,我被甩到空中时心想死定了,心里直喊佛打救。突然观音出现了,他说可以救我,但我将要昏迷两年。我跌到地上,爬起来后仿佛看到观音变成我的妈妈,我告诉妈妈我很怕,她说我没事。我看看自己的血,是透明而不是鲜红的……梦里的我好像真的昏迷了两年,这期间有一个不离不弃照顾我的人,有一个为了救我而搞到自己残缺的人,但我不知道他(他们?)是谁。

流着眼泪醒来后,我看见妈妈还躺在身边睡觉,而我也安然无恙,觉得很庆幸,感触良多。虽然只是一场梦,但我藉 着这场梦的暗示下定决心吃素。开始时的确有点不习惯,偶尔还会梦见自己吃肉,但一旦久没碰那些东西就不会再想要吃了,有时闻到鱼煮出来的叻沙汤还会觉得很 腥。而且当我们开始吃素,习惯的转变将让我们学习接触更多的蔬菜,发现其实有很多种蔬菜也很好吃,不会因为不吃肉而令饮食的选择变得很少。

我吃的是纯素食,但不是净素食。也就是说我现在不吃肉、蛋、奶、蜂蜜和燕窝等,但我是吃肉边菜的,因为以肉食为主流的社会往往不由得我们选择。对于我来说, 吃素是一份心意,无需因环境的障碍而变成一种执著(或直接放弃),那才能让自己吃素吃得开心。我有一些工作忙碌的素食朋友们都吃肉边菜,为了方便身边的人和不造恶缘,这是可以接受的。吃素也是一种态度的学习,我开始吃素时总希望别人尊敬我,后来慢慢变成不强求大家迁就我,免得他们觉得素食者麻烦、惹人厌,这很重要。学习吃素的人一旦领悟了其中的关键,日常生活中的顽劣性格也会随之改变一些。

其实吃素的人最好自己下厨,但因为我懒惰,所以都是随便吃。我想这也没什么不好的,对食物的要求不太高、不浪费太多时间解决吃的问题,我们还能做其他更有意义的事,也可以省钱。对食物的欲望减少,也能起到逐渐收生养性的效果,减少自己的妄想心,也因为生活变得简单而更快乐。

吃素可以很简单,不必要求完全素食的食物,有菜吃菜,有薯吃薯,有豆吃豆,有菇吃菇,不吃肉就是了。除了只卖鸡饭和牛扒的地方,我几乎去到哪里都可以生存,只要那里有菜就可以了。就算没菜 也行,我可以吃没料的面、米粉、果条……吃东西是为了填饱肚子,解决这一点就行了——不迷恋食欲也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戒律。当然,蛋白质必须摄取得足够, 我现在每天至少吃一份豆类食物。谈到营养,当我们不吃肉了,很多时候就可以尽情地用餐,不必担心胆固醇和蛋白质过高等问题。免去肉食等于除去身体的负担,这已得到很多医学者的证明。

无论如何,很多素食者真的吃下很多油,尤其是那些素肉。其实那些食物不是很健康,还是少吃为妙。素肉被制造不是因为素食者贪恋肉的味道,它主要是制造给肉食者和初始素食者,目的是让他们开始接受素食,保留“口感”而达到实际上没吃动物的作用。真正习惯了吃素的人是不会迷恋素肉的,吃什么蔬菜都可以,所以也不一定要特地跑去素食馆用餐。不过,那边的素食当然比较纯净,所以还是成为很多人的选择。我们看见很多素食者喜欢往素食馆跑,除了为了支持素食馆老板以让那些餐馆有能力被经营下去,还因为那里是广结善缘的好地方——多一人吃素,就多一份善业;吃一顿素食,就少一次杀生。我们持的就是这种概念,所以有机会到素食馆去用餐是很不错的,没机会就随缘吧!

关于蛋奶,本来我有吃,但看了蛋奶生产的真相后决定成为更严格的素食者。现在市场上有很多含有牛奶的食物,如巧克力、芝士、雪糕、饼干……刚开始戒掉时真的觉得有点困难,但现在已经适应了,我还是活着。吃牛奶和蛋虽然没杀生,但如果不到人们停止食用的一天,农场里的动物就没有解脱的一天,永远被虐待,直到被杀死;小牛们被逼和母牛分开(免得奶水被他们吃了),小母牛被养大成为另一部制奶机器,小公牛直接被杀死当牛肉或皮革。很多牛已经被打针打到乳房生脓了,农场的人还是挤它们的奶出来给大家喝,很多人不知道。有时候那些奶罐还流入了牛血,广告、商人和“营养学家”还不断向大众说牛奶有多营养,实际上不是真的。牛奶只适合小牛,人体不但无法吸收所谓牛奶中的“营养”,还会被某些成分影响健康——许多科学性的崭新研究已证明了这个事实。避不开含有牛奶成分的食物还不要紧,最好 别因为“健康”而去喝牛奶。相较起来,豆奶、米奶、坚果奶等对我们的身体更好,也是不错的选择。

我的性格非常强硬,能“风 雨无阻”地吃素是因为我愿意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惜和亲友对抗到底,以至他们到现在不为难了。这是搞到和别人关系僵硬的不良示范,但我与素食的缘分和坚持也 是由我的性格所至吧。素食者不但学吃素,还得学习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 亲友反对我们吃素没关系,嘴巴是我们的,他们不大可能把肉塞进我们的嘴巴里。常常阻碍我们的不是客观情况,而是别人的心、我们的心。吃肉对父母孝顺、对亲 友有义,还是吃素对父母孝顺、对亲友有义呢?如果我们在祭祖时大鱼大肉,不但不能让他们在“下面”得到享受,还加深了他们的罪业,这是十分值得我们思考的。

我常听说,能够接受素食的人,是有慈悲心、有佛缘的人。所以你何不尝试呢?可以慢慢来,开始时一个月吃素一次,然后一星期吃素一次,然后可以一天吃一顿素食……慢慢习惯口味的转变后,吃素再也不是难事了。吃素不但令自己健康、环保、避免动物被杀,还能为自己和亲人积福——佛教说每吃下一块肉就增添一份业障,这不是吓人的,可以看看因果故事。佛说动物被宰杀后不是立刻解脱,而是跟着每一块被分裂的肉去到每一张餐桌,看着人们吃自己,感觉被撕咬的痛楚。人身不是轻易得来的,我们这世做人是前世修来的福,下一世就可能当动物了;我们现在吃着的肉也很可能是我们的亲人,因为众 生的灵都被因缘牵引着,跟我们曾经有密切关系的人更容易“回”到我们身边。

最后要说的一句:随缘吃素,无法吃素就多多念惜盘中的众生,培养我们的慈悲心吧!阿弥陀佛。:)

摘自刘金菁面子书

2010年10月20日星期三

净信与知见(阿迦曼尊者)

据佛的教诲,疑是五盖(五盖为:1。贪欲 2。瞋恚3。睡眠 4。掉举 5。疑)之一,能覆蔽人心,使不得如实见到真理,并能障碍一切进步。疑却不是一种罪恶,因为在佛教裹没有盲信这一条。事实上,佛教裹根本就没有其它宗教中所谓罪的观念。一切恶法的根本是无明与邪见。不可否认的是:只要有疑、迷惑、意志不定,就不可能有进步。但同样不可否认的,在没有确实明暸之前,疑是一定存在的。可是想求进步,就绝对必须袪除疑惑,又必须确实明了。

叫人不怀疑,叫人必须要信,是没有道理的。仅仅说一声「我相信」,并不能表示你己有了知与见。一个学生做数学题目的时候,到了某一阶段,他不知道该怎样演算下去。这时他就生起疑虑与惶惑。只要此疑不除,他就不能进步。想进一步演算下去,他就必须解除疑惑。而解除疑惑的门径很多。仅靠说一声「我相信」或是「我不怀疑」,并不能解决问题。强迫自己去相信与接受某些不了解的事物是政治,不是宗教,也不是睿智。

………………

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 - -毋宁说是盲信- - -上的。但是在佛教里,重点却在「见」、「知」与「了解」上,而不在「信」(相信)上的。巴利文佛典里有一个字 sad-dha(梵文 sraddha),一般都译作「信」或「相信」 。但是 sa-ddha 并不是单纯的「信」,而是由确知而生之坚心。只是在通俗佛教以及在经典中的一般用法方面来说,saddha 确含有若干「信」的成份。那是指对佛、法、僧的虔敬而言的。

根据公元四世纪顷的大佛教哲学家无着的说法,信有三种形态:(一)完全而坚定的确信某一事物的存在,(二)见功德生宁静的喜悦,(三)欲达成某一目的的深愿。

不论怎样解释,多数宗教所了解的信(相信),都与佛教极少关涉。

一般「相信」之所以产生,全在无「见」;这包括一切见的意义在内。一旦见了,相信的问题即告消失。如果我告诉你:我握紧的掌中有一颗宝石,这就产生了信不信的问题,因为你看不见。但是如果我张开手掌让你看这宝石,你亲见之后,相信的问题就无从产生了。因此,在古佛典中有这样一句话:「悟时如睹掌中珍(或作庵摩罗果)。」

佛有一位叫做谟尸罗的弟子。他告诉另外一比丘说:「沙卫陀同修啊!不靠礼拜、信(相信) ,没有贪喜偏爱,不听耳食之言及传说,不考虑表面的理由,不耽于揣测的臆见,我确知、明见、生的止息即是涅盘。

佛又说:「比丘们啊!我说离垢袪染,是对有知有见的人说的,不是对无知无见的人说的啊!」

佛教的信永远是个知见的问题,不是相信的问题。佛的教诫曾被形容为 ehipasika,就是请你自己「来看」,而不是来相信。 在佛典里,说到证入真理的人,到处都用「得净法眼」一词。又如「他已见道、得道、知道,深入实相,尽袪疑惑,意志坚定,不复动摇。」「以正智慧如实知见。」谈到他自己的悟道时,佛说:「眼睛生出来了,智慧生出来了,善巧生出来了,光明生出来了」。佛教里一向是智慧得正见,而不是由盲信而生信仰。

摘自阿迦曼尊者《菡萏逸香》

2010年10月19日星期二

观音韵(梁文道)

茶葉源於中國,所以全世界各種語言裏的茶,都來自中國的兩大方言系統。日文、葡萄牙文、俄羅斯文、土耳其文和阿拉伯文學的是廣東話,德文、法文、英文與荷蘭文裏的茶則來自福建話。仔細看看這些語言的關係,可以看出中國茶葉輸出的路線圖。比方走海路的那一套,就全是福建腔,例如英文裏的tea。

英國人喜歡福建茶,很早就把大茶(Bohea)和工夫茶(Congou)奉為桌上珍品。於是我們就能瞭解福州這麼小的一座城市,歷來都不算是貿易重港,為甚麼偏偏會在清末列入通商五口的理由了。

“三坊七巷”,如今是福州的勝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才四十公頃的面積,大不過故宮。但它卻絕對當得上地靈人傑四個字,幾百年來不知出過多少人才,至今還能在那石板路上感到前朝的履痕,古房的簷角裏嗅得時間的黴味。到了近代,三坊七巷就更是不得了,裏頭的鄰居全是叱吒風雲的人物,戲臺上你方歸來,我這 頭就預好登臺亮相。林則徐、沈葆禎、左宗棠、鄭孝胥、陳寶琛、嚴複和冰心,全是這裏的街坊。

還有林覺民,他的《與妻訣別書》曾是唯一同時出現在兩岸中文課本的名篇。其故居自然也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陳列了那方有名的手帕複製品。臺灣的老兵來了, 眼睛不好使,看不見上頭的蠅頭小字,可是他們都會背:“吾愛汝至,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 其身,嗟夫!紙短情長,所未盡者尚有萬千……”一邊背他們一邊流淚,才二十多歲的大好青年,就此絕命黃花崗。而這座老宅,香港愛國商人李嘉誠本來要拆幹拆淨(他已經買下並且毀了三坊七巷整條老街),只是他要轉移資金開發睥睨故宮的北京新東方廣場,才留下了拆剩的兩進房。中國呀,從來都是一個老人埋沒年青人 的國度。

往事太沉重,國事太傷心,我們還是說回茶吧。話說英國本來也和歐陸一樣,歡迎咖啡多過茶。直到十八世紀初期,荷蘭人在爪哇廣植咖啡田,價格遠遠低過英國東 印度公司行銷的摩卡咖啡,搶去後者絕大部分的市場。英國人這才轉移焦點專攻茶葉,使得茶葉價格下降,銷量大增,成為英國國飲。十九世紀中葉,福州取代廣州,是中國茶葉貿易第一大港。那時候的三坊七巷商埠林集,大茶莊之外,還有洋行銀樓櫛比鱗次,頓時多了一座座西風洋樓。或許是華洋雜處的緣故吧,福州才出了這麼多洋務重臣,才有嚴複這批中國第一代留學生。要等到英國人在錫蘭和印度開的茶園成了氣候,福州的華景才稍稍色淡。據說,印度茶葉的味道更濃厚,適合加糖加奶,相比之下,武夷山的茶還是淡了點。

他們的茶寡?福建人可不這麼想。英國人來了又走了,曾經遠達澳洲美國的最後一班快船也早已停航。他們為力挽狂瀾的中興名臣而驕傲,也為推倒清廷的殉難烈士 而心碎。但這盅茶,始終是要喝的,並且愈喝愈講究。今天的福建人喝茶如喝葡萄酒,有賽茶大會。這個嘗一口,說得出是哪一座山的名品,那年七月雨水多;那個試一啖,沉吟半響,探問該不會是盧師傅炒的茶吧?神乎其技,令人嘆服。我曾經問過友人,茶味極品是甚麼,他們答曰:“觀音韻”。何謂觀音韻?只見爐火香煙嫋然,朋友放下茶杯輕輕搖頭說:“說不清,道不明,言語無法形容”。 
 

2010年10月17日星期日

石墨烯与防毒乳罩


科学开不得半点玩笑?那是对智商、想象力或预算有限者而言。

世界顶尖物理学家发现具有革命意义的新材料,需要什么样的高精尖试验设备?强子对撞机、粒子加速器?

说世界顶尖一点没水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物理学家海姆(Andre Geim)和诺夫赛洛夫(Konstantin Novoselov)上周刚摘取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桂冠。

说具有革命意义一点不夸张。他们发现的超薄碳物质石墨烯(graphene)是已知最薄最坚硬的物质,它只有一个碳原子的厚度,柔软却比钢还硬,透明却有超级的导电导热功能。

它的奇妙只能用量子物理学来描绘,它的应用潜力不可限量。 


胶带其实并不特别粘

他们使用的“设备”?透明胶带。操作过程简单的近乎枯燥。用透明胶带粘住石墨薄片,撕开胶带就剥离出一层,不断重复这一过程,最终得到只有一个碳原子厚度的石墨烯。一毫米厚的石墨薄片中有三百万层石墨烯。

或许是石墨烯的神奇与透明胶带的普通反差太大了,我看到中国一家媒体在报道这一消息时说,他们用的是一种黏着力超强的“特殊胶带”。

胶带其实并不特殊。不寻常的是海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总结他的试验,海姆说:“我们就是误打误撞的乱试。有时碰对了,有时碰错了。”

偶然之中包含着必然。“异想天开”的背后是没有束缚的探索精神。海姆的“乱试”(try crazy things)在同行中是有名的。他曾成功地用强磁场把青蛙悬浮在空中,并以此荣获2000年的“搞笑诺贝尔奖”( ig Nobel)。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证实,海姆是迄今唯一既获得诺贝尔奖又获得“搞笑诺贝尔奖”的个人。
 
乳罩您自己留着吧,我有口罩

“搞笑诺贝尔奖”在科学家眼里,虽没有诺贝尔奖的至尊,却也是难得的荣耀。它由美国哈佛大学和科学幽默杂志《不大可能的研究》共同主办,在每年的诺贝尔奖颁奖前一周揭晓,由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给“搞笑诺贝尔奖”获得者颁奖。

之所以称为“不大可能的研究”(improbable research),顾名思义,真有人搞这样的研究?开什么玩笑,不大可能吧。举两个例子:

英国基尔大学(Keele University)的心理学家史蒂芬斯(Dr Richard Stephens)让64名学生把双手伸进盛满刺骨冰水的水桶里。如果让学生破口大骂,满嘴喷粪,他们能忍耐两分钟;如果让学生文绉绉的描述一张桌子的形 状,他们的双手在冰水中只能坚持1分15秒。

史蒂芬斯的研究证明了一个老百姓的说法:破口大骂可以减轻痛感、让人觉得好受点。他以此获得了2010年“搞笑诺贝尔奖”的和平奖。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波德纳(Dr Elena Bodnar)和她的同事设计出一种乳罩,可以迅速的改成两个防毒气面罩,一个自己戴,一个送给旁边的人。她的发明获得了2009年“搞笑诺贝尔奖”的公共健康奖。

“乳罩防毒面具”当乳罩戴着是否舒服、当防毒面具是否有效尚且不论,如果真碰上毒气袭击,看着身边的女士纷纷解下乳罩,愣神的功夫恐怕早已被毒气熏晕了。

But that’s not the point! 乳罩当防毒面具的实用性或许有限,但恐怖分子在公共场所制造毒气、化学恐怖袭击的威胁实实在在的今天,“乳罩防毒面具”给人的启示作用还是有实际意义的。

这也正是“搞笑诺贝尔奖”的宗旨和目的——“first make people laugh and then make them think 先引人发笑,笑过之后再引人思考”。
 
甭试了,猴子写不出莎士比亚全集

但是,看看今天不断涌现的各类标新立异的研究报告,往往是让人觉得好笑,笑完了想想,觉得更可笑,简直是荒唐。再举个例子。

听说过“无限猴子理论”(Infinite Monkey Theory)吗?就是假设有无限数量的猴子,给予其无穷的时间,在无限数量的打字机上敲打,总有一天会敲出一部莎士比亚全集来。

英国普雷茅斯大学(Plymouth University)的科学家勇敢的将这一理论付诸实践。不过,他们没有无穷的猴子,只有6只,共用一部打字机。没想到猴子们对打字机的用途显然缺乏认 识,用石头砸,尿浇,很快把打字机搞坏了,倒是省去了“无穷时间”的麻烦。猴子偶尔敲出的最多的一个字母是“s”。

试验得出的结论:假设前提不成立。

搞笑?哭都来不及!

猴子不可教也!大家哈哈一笑倒也罢了。英格兰艺术委员会(Arts Council England)2000英镑的拨款跟着打了水漂,有人就笑不起来了。

在经济危机加剧,科研经费锱铢必较的气候下,是否还有闲钱搞这类看似不着边际的研究?有人就有意见了。

工党政府下台前推出了一个所谓的“研究质量框架”(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发誓要根除“无聊”的研究。它要求学者们要证明他们要进行的研究能对经济、社会、政策制定产生影响,有切实的作用,才能指望申请到科研经费。

这恐怕是外行领导内行的典型结果。科学发展历程一再证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突破、发现往往是意外的 结果。没有“无聊”的“乱试”,爱迪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发明。如果科研被市场左右,今天的许多男人恐怕还在为不能做真正的男人痛苦,因为“伟哥” (Viagra)并不是研究壮阳药的结果,而是治疗心脏病的实验中意外的收获。

好在“质量研究框架”还没搭起来,工党政府就下台了。不过,新的联合政府是举着砍刀上台的,高校的科研经费面临大幅削减,还能有多少“搞笑”的钱?让科学家们实在笑不起来。

海姆在获得诺贝尔奖后,与另外7位自1996年以来英国的或以英国为研究基地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联名签署公开信,警告政府,削减科研经费将限制科学实验的空间,逼迫优秀的科学家离开英国,或难以吸引优秀科学家到英国来。

我想以诺贝尔评审委员会给海姆和诺夫赛洛夫的获奖评语作为文章的总结:“开玩笑(playfulness)是他们的标志。他们手上有了搭积木的方块,他们就想创造出新东西,有时候甚至是通过让大脑信马由缰来实现的”。

摘自BBC中文网 
 
石墨烯(Graphene),又稱單層石墨,是一種由碳原子以sp2混成軌域組成六角型呈蜂巢晶格的平面薄膜,只有一個碳原子厚度的二維材料。

石墨烯一直被認為是假設性的結構,無法單獨穩定存在,直至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學家安德烈·海姆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成功地在實驗中從石墨中分離出石墨烯,而證實它可以單獨存在,兩人也因「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開創性實驗」為由,共同獲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桂冠。

石墨烯目前是世上最薄卻也是最堅硬的奈米材料,它幾乎是完全透明的,只吸收2.3%的光";導熱系數高達5300 W/m·K,高於奈米碳管和金鋼石,常溫下其電子遷移率*超過15000 cm2/V·s,又比奈米碳管或矽晶體*高,而電阻率只約10-6 Ω·cm,比銅或銀更低,為目前世上電阻率最小的材料[1]。因為它的電阻率極低,電子跑的速度極快,因此被期待可用來發展出更薄、導電速度更快的新一代電子元件或電晶體。由於石墨烯實質上是一種透明、良好的導體,也適合用來製造透明觸控螢幕、光板、甚至是太陽能電池。

石墨烯另一個特性,是能夠在常溫下觀察到量子霍爾效應

关于石墨烯的详细资料可以看看维基百科

2010年10月16日星期六

人物介绍(一):道一法师

知心佛友里,我开了一个群组,叫“僧俗简介”,让大家可以认识并亲近在家和出家的善知识。在教育方面,如果一个四年级以上的小学生可以多认识伟人与其人其事是一种重要的熏陶,所以在这个部落格会慢慢收录一些人的简介,而他们可能是惊天动地的名流,也有默默耕耘默默付出的人物。

第一个要介绍的是道一法师
1997年大馬醫藥檢驗學院畢業
1997年下旬出家。
2002年台灣福嚴佛學院畢業
彼岸法音基金會、妙香林護法團、士拉央佛教會宗教顧問
檳城真光佛殿及北海華嚴講堂監院
廣餘長老佛教教育基金會總務
馬來西亞佛學院教員






再談道一

學佛迄今,已16年了;出家迄今,也已經13年了;離開福嚴,屈指一算,也7年有餘了。如今準備回來福嚴念研究部,按報名程序,又得寫一篇自傳簡介自己,這也是我第三次認認真真地再談自己。

記得2002年初級部畢業之際,師長同學紛紛勸我繼續升學,我執意要走,而且還留下了話:「回去做幾年事,修修福了,再回來……。」此言一出,不少同學笑說:「出去了,心會漸漸地散,不可能再回來的!」當時,對同學的這句話,我只聽進了一半。我認真看待的是:「心會不會散」,至於能否回來,一切隨緣!

我真擔心踏出福嚴後,腳步的方向就真的走向散亂的生活。所以那年回國以後,就著手開始了另一階段的僧涯規劃。先是在常住講學,後來因聽講和追隨的人多了,便成立護法團(在馬國稱為「彼岸法音佛教會」),帶領聽講者由解而行地從事起佛教福利工作,藉此讓自己和大家有個培福修慧的因緣。這是通俗弘化的部份。

回國近一年後,馬來西亞佛學院邀我加入教職和行政陣容。我從二者中選了教職,理由是不想讓自己因周旋於教職和行政的工作以致分了心。從第一年一星期教兩節課,到後來一星期有十節課,那教學的六年歲月,真有非筆墨言語所能形容的法喜!這是我從事僧教育的部份。

不論是通俗弘化,抑或是僧伽教育,在備課或教學的過程中,確實是充實的。唯一不足的是,每年所帶的是同樣的課程,雖說可以從不同學生群中擦出異樣的「教」與「學」的火花。但自己清清楚楚地知道,已經處在舒適圈中,很難有更進一步的突破和成長了!只有勇敢地走離目前的框框,坦蕩地迎向新挑戰,或許才能 更清楚地發現自己。

去年,卸下了教職,準備下鄉服務去了!所以今年在外頭--從北到南,從西海岸到東海岸,甚至飛過南中國海到東馬,每個月到一些偏遠的小地方弘法去了。     

後來,三月下旬一場病,讓我停下了腳步,養病的當兒,也不忘為當前「自由」的自己,想一想並好好地擬定未來。何不用這沒有教書的日子,找個地方充實充實?能去哪裡?最後,還是決定回福嚴! 

我在「歸家情緣」一文中提到:為甚麼又選福嚴?那裡藏書豐富,又有師長同學,環境優美且寧靜,更重要的是熟悉。是的,曾經在那裡住了三年,孰悉感肯定不在話下,還真有歸家情懷呢!十一年前去福嚴,我告訴自己要把「根本義理」和「道次第」弄懂。為了不辜負這次的因緣,我一如往故,為自己設定明確的方向。除 了學院規定的課程,也準備著手自己一直想深入研讀的經論,而研究的論題,以行門和心性為大前提。

這個年紀和身份再回去修學,心情上多少是戰戰兢兢的,學習上是否跟得上腳步對我而言是個未知數。但我還是告訴自己,把負面的想法拋置腦後,放鬆心情,回福嚴閱藏去吧!

道一法师筆於2010414

※本篇已刊登在《福報》第57期。

资料来源:
1. http://blog.yam.com/fuyanalumni
2. http://tw.myblog.yahoo.com/ekayana-extraordinary
2. http://addiechang.blogspot.com

2010年10月14日星期四

误传千年的十句俗语

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原来我们平时所讲的这十句俗语,当初并不是现在的样子,只不过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使它们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与原来的字词有着天差地别。

1、“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熟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出处一:宋·欧阳修《代鸠妇言》:“人言嫁鸡逐鸡飞,安知嫁鸠被鸠逐。”宋·赵汝鐩《古别离》诗:“嫁狗逐狗鸡逐鸡,耿耿不寐展转思。” 这一俗语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说,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年龄大的“老叟”,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后来,“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慢慢地转换了语音,变成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了。

出处二:相传在宋朝年间有一个杨员外,员外有一个女儿叫杨秀英,有一天员外觉得自己财大家大业大,就高兴的说:“诸事由人不由命。”他女儿说:“不对,是由命不由人。”员外听了很生气,就说:“你真的认为由命吗?那明天我就把你嫁给街上要饭姓王的小子。”女儿说:“您随便,嫁乞随乞,嫁叟随叟。”员外后来真的把女儿嫁给那个讨饭的。嫁给王小子后,他们夫妻虽穷,可是夫妻和睦,夫唱妇随,举案齐眉,生了两个男孩,取名:金梁和玉柱。后来宋朝八千岁赵德芳访子,据说这个王小子就是赵德芳的儿子,小名叫“碗划”。就这样杨秀英夫妻被赵德芳接进京城。好一个由命不由人呀!

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话说有一天,诸葛亮到东吴作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其实,这是诸葛亮先生要掂掂东吴的份量,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那宝塔要求可高啦,单是顶上的铜葫芦,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孙权被难住了,急得面黄肌瘦。后来寻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时隔一月,仍然没有一点儿下文。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方步,高兴得直摇鹅毛扇子。

那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丑陋,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丑皮匠。他们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心里不服气,便凑在一起商议。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这一着,果然一举成功。诸葛亮得到铜葫芦浇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

3、“不见棺材不落泪”,本是“不见亲棺不落泪”,并不是见了任何棺材都落泪。讹变为“不见棺材不落泪”,如果不管谁的棺材,只要见到就落泪,那就有点太莫名其妙了。

4、“有眼不识金镶玉”,本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俗语“有眼不识荆山玉”和“有眼不识泰山”一样,都是比喻一个人见识浅陋,不知人,不识货,与成语“有眼无珠”同义。
《金瓶梅》第二十一回中西门庆对其妻吴月娘说的一段话里就用了“有眼不识荆山玉”:“我西门庆一时昏昧,不听你之良言,辜负你的好意。正是‘有眼不识荆山玉’。”

5、“不到黄河心不死”,本是“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项羽他老人家自刎的地方。乌江讹变成黄河,真是让人无从解释了。

6、“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本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不过这个我们还能理解,因为四川那边管鞋叫孩子。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有时亦作“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舍不得孩子打不了/着狼)是一句人们所熟知常用的俗语,字面意思是为了要想打到狼有时不得不舍弃孩子,比喻要达到某一目的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仔细想想这句话,颇有点让人不能接受:为了打到一只狼而不惜去冒让一个孩子丢掉性命的危险,这种做法也未免太残忍了点、代价也未免太大了点。

其实,这句俗语的本来面目是“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意思是说要想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这是因为狼生性狡猾,且体格强壮,能奔善跑,一旦被猎人发现,它不是东躲西藏,就是逃之夭夭。猎人若想逮住它,往往要翻山越岭、跑许多山路;而爬山路是非常费鞋子的一件事情,再加上古人脚上穿的多是草鞋、布鞋,很不耐磨。所以,在古时候,人们往往要在磨破一两双鞋子之后才有可能捕捉到狼,如果舍不得费这一两双鞋子就很难捕到狼。就这样,“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这句俗语就诞生并广泛流传开来了。

那么,这句俗语中的“鞋子”一词后来又怎么会讹变为“孩子”呢?原来,在古汉语中是没有jq x这三个音的,现代汉语中的jqx一部分来自古时的gkh,一部分来自zcs。所以,在古汉语中“鞋子”不读作“xie子”,而是读作 “hai子”。后来,“hai”音分化,一部分仍读作“hai”,另一部分则读作了“xie”,“鞋”字即属于后一种情况。但是,在我国四川、湖北、湖南、上海、广东等地的一些方言中,“鞋子”却一直被读成“haizi”。时间一长,人们就习非成是,“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也就被讹传误记为“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了。

7、“狗屁不通”,这个成语最初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个特点,“屁”是污浊的象征,对于文理不通的东西,以屁来喻,也就将就吧!由于“皮”与“屁”谐音,屁为污浊之物,对于文理不通的诗文或不明事理的人,以屁贬义,意思更为鲜明。后来人们将错就错,约定俗成地将“狗皮不通”变成了“狗屁不通”。

8、“王八蛋”这是民间的一句骂人话。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可是后来却被讹变成“王八蛋”。

9、“跳到黄河也洗不清”原本是一句歇后语“跳到黄河——洗不清”,因为黄河水中含大量泥沙,十分浑浊,跳进黄河中,要洗净身上的污秽是不可能的,比喻一个人难于洗刷净自己身上的污点。后来讹变为“跳到黄河也洗不清”,比较费解。关于“跳到黄河也洗不清”有个典故:黄河水原本清澈,只因一名叫黄三嫂的妇女被冤屈跳黄河而变得浑黄;后来每当人们遇到冤屈而又说不清的事,总好说上一句:“跳进黄河洗不清”。后来又添加了“也”字,留传甚广。

10、“无奸不成商”本为“无尖不成商”。“无尖”的“尖” 来源于古代用来度量的斗。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在那个时代,不能敦厚到这种程度的,就被公认为不够资格当商人。不过现在道德一日千里地下滑,“无尖不成商”慢慢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无奸不成商”或“奸商”了。

摘自网络

2010年10月13日星期三

2010马来西亚国际佛教论坛

日期:2010年12月18-19日
时间:8.30-6.00pm
地点:Empire Hotel Subang

报名费:公众RM300;学生RM80;出家众免费
报名截止日期:2010年11月30日

官方网站:
http://www.ibc2010.com/nav1.html

缘起与宗旨

2010年适逢印顺导师圆寂五周年,在正信佛友会的发起之下以及千百家佛教居士林的配合及推动之下成功邀得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为主催单位,慈济基金会吉隆坡分会、士拉央佛教会为联办单位,共同举办主题为“印顺导师的思想与当代世界”的论坛会。

召开本论坛之主旨:

* 学习并推广印顺导师的佛学思想,作为对一代大德圆寂五周年的虔诚纪念。

* 促进对印顺导师的佛学思想在当代世界各地传弘与发展之了解。

* 提供一个平台让有志于学习并弘场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的佛门弟子对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有更深入的体会并交换意见。

印顺导师一生奉献叁宝,提倡“人间佛教”,对当代汉传佛教界的思想与实践产生即深又广的影响。为著追思导师对于汉传佛教界的努力与奉献,大会成功邀得国内 外资深法师与学者共同探讨导师的思想与当代世界的关系,以期让“人间佛教”的理念继续发光发热,凈化人心,莊严国土,进而缔造人间凈土。


流程表

2010年12月18日 (星期六)

0815-0845 報到
0845-0930 国歌,三宝歌
大会主席莊景有居士致词
马来西亚佛教总会主席日恒法师致词
特別贵宾马来西亚首相署部长丹斯里許子根博士致詞及開幕
贈送紀念品,嘉宾合照

0930-1030 主題論文
主講 : 昭慧法师
论题: 印顺学与人间佛教
1030-1100 休息,茶点

1100-1230 论题发表单元1 主持 : 梁文道居士
1100-1130 主讲: 溫金柯居士
论题: 印顺导师对‹‹阿含经››的观点及其对当代汉传佛教的影响
1130-1200 主讲: Marcus Bingenheimer马德伟教授
论题: 谈印顺导师的「杂阿含经论会编」与别译杂阿含经的归属
1200-1230 问答与交流
1230-1345 午齊

1345-1545 论题发表单元2 主持 : 顏愛心博士
1345-1415 主讲: 宣方教授
论题: 印顺吕澂印度佛教史歧见之分析
1415-1445 主讲: 龔雋教授
论题: 印顺法师与近代中国佛学
1445-1515 主讲: 林建德教授
论题: 「抉择」与「传承」从印顺法师与聖严法师对比中国佛教的两种立场
1515-1545 问答与交流
1545-1615 休息,茶点

1615-1745 论题发表单元3 主持 : 譚文信居士
1615-1645 主讲: 陳劍鍠教授
论题: 印顺导师与印光大师的净土观点比较
1645-1715 主讲: 杜忠全居士
论题: 印顺导师与中国佛教的末法意识
1715-1745 问答与交流

2010年12月19日 (星期日)

0830-0850 報到
0850-0900 三宝歌

0900-1030 论题发表单元4 主持 : 鍾漢源居士
0900-0930 主讲: 性廣法師
论题: 印顺导师的襌學思想与当代世界
0930-1000 主讲: 何燕生教授
论题 : 印顺法师的禅宗研究与日本
1000-1030 问答与交流
1030-1100 休息,茶点

1100-1300 论题发表单元5 主持: 法智法師
1100-1130 主讲: 开仁法师
论题 : 由三善根开展人间普萨行
1130-1200 主讲: 王书优博士
论题 : 从大马佛教谈印顺导师人间佛教的实践
1200-1230 主讲: 传道法师
论题 : 從契理契机谈印顺导师思想的当代实践与运用
1230-1300 问答与交流
1300-1415 午齊

1415-1545 论题发表单元6 主持: 黃俊達居士
1415-1445 主讲: 蓝吉富居士
论题 : 印顺导师对大乘深义的诠释

1445-1530 特约演讲
主讲: 继程法师
论题 : 印顺导师的生死观

1530-1600 问答与交流
1600-1630 休息,茶点
1630-1800 綜合问答交流 主持 : 梁文道居士
1800-1815 鸣谢, 迥向, 闭幕

报名方法
 
1.0 请击点链接下载报名表格
http://www.mediafire.com/file/6ahhlsokflrdg6e/RegistrationForm.doc
报名费 (支票, 电子汇款等方式) 请存入以下户口
"Zheng Xin Buddhist Association – IBC A/C"
Public Bank Account No: 3-1636671-32

2.0 请将存入收条副本及报名表格传真或邮寄到以下地址 (法师请传表格):
2010【马来西亚国际佛教论坛】秘书处:
IBC 2010
Wisma Zelan, Suite 20.15 & 16, 20th Floor,
No.1, Jalan Tasik Permaisuri 2,
Bandar Tun Razak, 56000 K.L.
Tel: 603 9173 0890 Fax: 603 9173 1154

3.0 或扫描後电邮到以下网址:
Email:ibcmy2010@gmail.com
询问: Tel: 603 9173 0890 ( 9am-5pm, 星期一至星期五)
H/P: 012 3463923 / 012 3690577 / 012 3660768


世界第一夫人峰会?

我用「首相夫人」而不是「第一夫人」,是因为有很大的争议,也许最高元首后才是第一夫人。不管如何,由首相夫人发起的第一夫人峰会还是照样进行了,而主题是「今天的儿童、明天的领袖」。

如果政府真的要不分肤色、种族、宗教来帮儿童,我建议应先处理首相选区的原住民儿童所面对的问题,我相信首相夫人是一个好推手。在北根,原住民儿童面对毒品、酒精、失学、贫穷等问题的威胁,而这些问题由来已久,也一直没有得到政府的正视,更别提如何妥善的处理和解决了。

据说,最近的人口调查显示,在本校所在的原住民村庄超过5000多人口。如果说712岁的儿童占了十个百分比,那就是大约有500个需要上小学的儿童了。实际上本校只有355位注册学生,只占了适龄学童的71%。而在355个注册学生里面,又只有大约250位学童是经常来上课的。换句话说,真正受正规教育的小孩才只占了适龄上学小孩的一半,这实在是一大问题。

接下来我相信中学生的辍学率更高,可能达到三分之二或以上。而这些辍学的青少年比较成熟的会到其他地方找工作来赚钱养家,也有很多是在村里无所事事,有一部分受到父母影响而饮酒,有一些则吸毒。我相信这些问题会越来越严重,一方面是教庭教育的不足,一方面思想单纯容易受影响,而且发展的巨轮越走越快,在人口越来越多的时候,问题更会越来越复杂。

放眼全国,还有很多地方面对类似北根原住民孩子的问题,尤其是东、西马不同种族的原住民,他们是弱势的一群。如果连首相选区的原住民孩子都面对这么多问题,其他地方也许会更惨。



今天我们的儿童没有教育好,未来的国家的主人翁的素质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政府与其劳民伤财风风光光举办世界第一夫人峰会,来的只是寥寥十几个亚非国家的第一夫人,看不出有什么效用,不如把钱花在国内/北根孩子的身上来得实际。先处理好自家选区和国内儿童的问题,再来举办类似的峰会还不迟。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