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1日星期二

仁丹公立华小记趣(二)

无意间发现光明还有仁丹公立华小的报导。

每天清晨,7名仁丹公立华小的学生就会走288级楼梯到学校上课。 (图:光明日报)
288级楼梯口位于仁丹佛教会旁边。 (图:光明日报)
旧楼梯是通过警察局的路段才抵达学校,当设立了警察局
后,四周已经被篱笆围起,只好改建新楼梯取代。
(图:光明日报)
奇怪啊,怎么我以前算来算去总是有200级,报章的访问却说有288级?难道仁丹的山天天长高?或者该不会是上山时被香蕉精还是榴莲精来个鬼遮眼吧(那石级沿着50度倾斜的山坡而上,坡上种了很多香蕉和榴莲)?不过有十层楼高是没错的。想一想大家小学的时候每天要爬十层楼上下学,那一定是很好玩的吧?想当年,我每天爬上爬下那么高的石级,真是身体健康人也特别帅,呵呵...

记忆又回来了,想起来要补充一些趣事。这里的学生因为练成了“梯上飞”的绝顶轻功,连老师也不敢怠慢学生。据说有好几次,一些年级比较小和有过动倾向的学生,只要老师骂他们,他们就一溜烟爬过学校的篱笆,冲下那段十层楼高的石梯,一口气跑回家里躲起来。老师就必须到他的家里去“请”他们回来学校上课。这些小孩动若脱兔,就算老师要骂他之前蓄势待发、把内力存在丹田准备来个老虎博兔,恐怕也会慢过他们好几倍。看来,爱的教育真的很重要。

上学之前都会确保没有带漏东西,免得要跑十层楼高的石级来回一趟,单想象而已就脚软了。

报导里头有提到校工Uncle黄,其实那时我就住在他隔壁,一个慈祥有爱心的uncle,总是把校园里面的花草树木都整理得漂漂亮亮整整齐齐,偶尔还超时工作却毫无怨言。好久没见到他了啊。

很怀念那时的光阴。看了这篇报导75岁校友廖显昌的话,在想象200多位学生和老师走在200多级的石级徐徐而上,笑语、果香、鸟叫、虫鸣,顽皮的孩子跑着追逐着,一点也不怕滑倒,真是一幅美丽温馨的画面。

政府于八十年代开设一条柏油路后,车子才可以开到学校。 (图:光明日报)

来看看一下报导:

日攀288级石阶上下课·高坡学校7小福·就是要读华小
 
(霹雳.宜力23日讯)建在仁丹新村背后一座小山上的上霹雳仁丹公立华小,创校52年来,学生天天都得攀爬一座288级依山而建的狭小石阶到校上课。这座楼梯比起吉隆坡黑风洞272级还多出16级,起码有10层楼高,尽管石阶“高不可攀”,但7名穷苦的异族学生仍嘻嘻哈哈地,天天背着两三公斤的书包爬楼梯上学去。

学生们边走边聊,有者甚至还“斗爬楼梯”,看谁比谁先登上“高峰”,玩乐间大家都忘了辛苦的滋味,对这班学生而言,爬楼梯有如在做运动,可强身健体。就曾有一名泰裔女羽球手被这288个阶梯训练出强韧的气魄及体力,不但在一场比赛中夺取上霹雳单打冠军,还在州际比赛得到第三名,为校争光。如今,这座石阶已成为村内各运动员和退休人士练气、练力的好场所。

汽车可以沿着上斜坡的羊肠小径抵达学校大门,由于路面狭窄,不能让2部车子通过。 (图:光明日报)

家境好师生
乘摩多上山


仁丹学校于1919年创办时,学校借用仁丹广东会馆开课,一直到1958年转为全津贴学校后,改名为“仁丹公立华小”,并将校址迁至现址。从那时起,教职员和学生要去学校,就得爬上又高又斜的石阶。

直至八十年代政府在该村铺上柏油路后,家境中等的学生和教师这才改乘汽车或摩多骑上一公里的路程,绕半个新村前往学校,不过,村内仍有7名贫穷的学生,这几年仍风雨不改地攀爬288级依山而建的狭小石阶到校上课。

这道已有一甲子岁月的楼梯呈“L”字形,中间有一个转角,建于上世纪约五十年代。梯级高度只有逾4吋,比起一般6吋的梯级稍低,但起码也有10层楼的高度。

楼梯口位于仁丹佛教会旁边,沿途是阴凉的树林,其宽度只能容许一个成人行走,不能两人并肩同行;如果二人迎面相遇,当中一人必须侧身相让。

2名原住民、3名泰裔及2名巫裔学生每日清晨6点50分出门,然后聚集在村内的楼梯口,再结伴上山。他们只需10分钟便攀完这道楼梯,至于下山则只要7到8分钟。

校工黄锦发,每天风雨不改地上下楼梯4次。
(图:光明日报)
10分钟攀完
10楼高石阶


一般欠缺运动的城市人爬上这道长长的楼梯,必定气喘如牛,但7名学生已经习以为常,一点也不觉辛苦,他们途中不但有说有笑,有的甚至一口气到达校门,都不会感到气喘。男同学偶尔还会比赛,看看谁最快到达学校门口。

288级阶梯也是学校的训练场所,校方还曾培养出运动选手,而教练竟是校工黄锦发。

黄锦发接受《光明日报》访问时说,四五年前他栽培了一名名叫丽莎的泰裔女羽球手,丽莎不但夺取上霹雳单打冠军,还在州际比赛得到第三名。

他指出,他从年轻开始就喜爱打羽球,所以在下课后,他就会与学生练习,教授他们球技,也因此教职员都称他为“教练”。

“这道楼梯是我训练学生的场地,我安排学生从大门起跑,绕半个新村,再从楼梯回到学校,每次跑两三圈后,他们的身体自然也变得强壮了。”

退休者当运动
练到气不喘


仁丹公立华小的校友廖显仲指出,有些人会把通往学校的288级阶梯当作运动“工具”上下楼梯健身,就连退休人士也来上楼梯晨运。

“走楼梯并不辛苦,我大约10分钟就能走到学校,也不会喘气呢!”

他说,他虽然年纪已大,惟健康仍不错,其中一个因素要拜这道288级的梯级所赐,因为他过去就是经常走楼梯做运动。
黄添福:有了交替路后,已经很少学生
走楼梯上学。 (图:光明日报)
女老师:爬久后变健康

去年被派到仁丹公立华小执教的黄静慧,由于没有交通工具,头3个月她每天都必须走楼梯到学校,令她最难忘的是,第一次攀爬楼梯,她总共停下歇息了3次,上气不接下气。

初爬上气不接下气

“在我报到前,校方已经提醒我,要走上约300级的楼梯才能到达校门口,我当时真的吓坏了。我记得第一次花了15分钟才抵达校门,感觉还是挺不错的,就当作是运动吧!”

黄静慧说,她后来买了车子后,再没有走楼梯了。

“那段日子会感觉身体比较健康,而且以往一直在城市生活,很少机会可以接触大自然,有时候,在清晨上楼梯,还会看见梯级前面有雾呢!”

她说,她很欣赏这群每天走路上课的学生,对于学生来说,这条长长的石阶不算是障碍,反而已经完全融入孩子们的生活,成为了他们的习惯。

“我记得有一次放学回家时,我还在一步步慢慢下楼梯时,一旁的学生在我身边蹦蹦跳跳,一眨眼就不见了,感觉他们精力充沛!”

男老师:很少生病了

23岁李昌兴去年一整年每天都走楼梯到学校去教课,在他眼中,这群学生每天背上几公斤重的书包爬楼梯,感觉就好像在练功夫。

“我开始攀爬楼梯时,感觉很喘,非常不习惯,每次用上15分钟才到学校,学生都比我还快呢!坦白说,这群学生真的是比较少生病!他们偶尔忘记带食物到学校,就要下山回家,再走一趟楼梯上来,感觉他们很辛苦。”

李昌兴坦言,他的体力初时比不上孩子,不过经过去年的“锻炼”后,健康改善了,变得很少生病。

他说,虽然他现在偶尔会跑步,但总感觉体力比不上以往走楼梯的日子。 “有时放学后,我会陪学生走楼梯,大家有说有笑,感觉轻松愉快。”

体弱校工
爬10年病好转


288级的阶梯,是56岁校工黄锦发的健康泉源。在仁丹公立华小任职校工已有10年的他,天天上下楼梯三四趟,每隔一两个月就要更换磨损的拖鞋。

令人最感惊讶的是,黄锦发过去原本身体虚弱,常患病,但自从他改吃素食和上下楼梯后,病情奇迹般地自然痊愈,再也不必吃药,身体也跟着强壮起来。

“我每天早上8时从山脚走楼梯到学校上班,9时下山回家煮饭,又攀上楼梯回到学校继续工作;放工回到家里,有时还会攀登楼梯运动,每趟不到10分钟,这个习惯维持了10年。”

廖显昌:以前200名学生一起走楼梯上学,感觉很热闹。
(图:光明日报)
曾有200学生
上山好热闹


75岁校友廖显昌还记得,当年楼梯转角曾经放着一面大镜子,让上下阶梯的学生可以透过镜子知道是否有人迎面过来,这是日据时代结束复校的第二届毕业生赠送给校方。

他说,在学校的巅峰时期,全校共有逾200名学生,都是从这道楼梯上学,热闹极了!

“那时候,在楼梯处碰上同学,大家就会聊天,甚至结伴一起走楼梯上学,累了就坐在一旁休息,我们的童年就是在楼梯说说笑笑中度过,对我来说,当年只要10分钟就到达学校了。”

铺路后学生多乘车上山

71岁校友廖显仲是仁丹公立华小第七届毕业生,他说,以前没有柏油路时,村里的孩子只能靠这道楼梯到学校,直到八十年代,政府铺上柏油路后,家长都开车或骑摩多载孩子去学校。所以,学生使用阶梯上学的“风气”已逐渐“没落”。

他提到,这条楼梯是复校后由承包商建立,属于新楼梯。

“以前旧楼梯是一直通到现在的警察局,再往前走200公尺的沙石路才到达学校大门,当警察局设立后,就改用现在的楼梯。”

据他所知,承包商是在年终假期的两个月时间完成兴建楼梯的工程,让学生在开学时使用,这道楼梯是当时学校的唯一出入的通道。

他说,旧楼梯会比较阔,梯级较少,新阶梯的梯级更多,但是距离学校更近。

另一方面,仁丹公立华小校长黄添福指出,如今有了柏油路作为交替路后,已经很少学生走楼梯上学。 “对于村内的孩子来说,他们对这道楼梯是见惯不怪了。”

仁丹公立华小在最高峰时,曾有200名学生。 (图:光明日报)
剩下22学生

校友廖显昌说,在日治年代学校得上日文课,他也曾经上过,当时学校共有两班,约有60名学生,如今只剩下22名学生,让他不禁感叹起来。

他解释,村民过去都是以采锡、割胶和当小园主为生,后来锡矿价格狂泻,村民纷纷前往大城市谋生。

“如今村里都是40岁以上的中年人,华裔只有400多人。”

諾拉(右)與哥哥丹力經過長年累月走
樓梯的“訓練”,諾拉在去年的學校
運動會得到賽跑冠軍。(圖:光明日報)
苏拉曼(左)与弟弟阿力斯,每天
联同其他同学结伴走楼梯上学。
(图:光明日报)
学生的话

练气跑出冠军

--诺拉,三年级,原住民
我住在离开学校不远的村庄,每天背着两三公斤的书包从家里走到学校,我和同学一边聊天,一边上楼梯,一点都不会感觉累,还很开心呢!由于长年累月的上楼梯,在长期“训练”下,我在去年的学校运动会得到赛跑冠军。我的身体也很健康,比起其他学生,我很少生病。

一点不觉辛苦
--丹力,五年级,原住民
有时候我还跟其他同学斗快上楼梯,我感觉很好玩,通常是马纳跑到最快。这道长长的楼梯是步行到学校的必经之路,我一点也不觉得辛苦。

结伴边走边谈
--阿力斯,四年纪,巫裔
我和五年级的哥哥苏拉曼每天从家里出发,过后与其他同学结伴上楼梯。我们边走边谈,累了就坐在楼梯一旁休息一下,偶尔也会走到喘气。

光明日报‧2010.10.23
http://www.guangming.com.my/node/85386
 

8 条评论:

  1. 不是,是我SPM后在这里当临教四个月。

    回复删除
  2. 佩服这间学校的全体成员。
    可以爬梯级,运动后才上课。
    四个月,身体有更加强健?

    回复删除
  3. 的确更健康了,小瓜们更厉害,简直每个都是运动健将。

    回复删除
  4. 噢… 我的母校咧!好久没回去看她了…

    回复删除
  5. 哇moomoo,你是仁丹人噢,现在仁丹都没几个人了,学生据说也只剩下20多个了。。。

    回复删除
  6. 此评论已被作者删除。

    回复删除
  7. 不错的华小,人口的流失,影响到它往后的发展。。。希望可以保留下来,保留我们华人的文化。。。

    回复删除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